《面》摄影展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後,无论在政治丶经济丶文化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冲击,随着中国产业资金大量注入与每年自由行旅客增加,虽带动香港金融贸易丶促进观光经济,但所衍生出的大陆人来港生育丶推高物价丶文化差异等问题,让中港矛盾越来越严重,也因此激发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开始思考落实真普选,要求港人治港的重要,导致最後发生万人上街头的雨伞运动。
《面》一字有脸和面对之意。1840年法国摄影师贝亚德(Hippolyte Bayard)以长时间的曝光技术,拍摄了作品《溺死者的自拍像(Self 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照片中苍白的躯体和长眠不醒的神情让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溺死的人,贝亚德藉由此批判性的影像,来表达他对法国科学院漠视他摄影研究的不满。因此《面》根据上述脉络,拍摄香港近10年来,政治丶文化丶社会运动中的观察者与行动者肖像,并运用「阖眼」象徵港人在面对中港矛盾议题时,所产生不同面向的启蒙性思考; 而「脸部延展」则是用来呈现香港人与中国之间模糊不清的身份认同,让观者从一张张被拉平的面像前,亲身体验香港人在共产政权下争取自由民主的心境,并重新检视台湾与中国的关系。
被摄者包括了曾钰成(香港立法会主席)丶刘兆佳(全国政协委员) 丶陈云(香港城邦论作者 / 着名文化评论者) 丶陈允中(菜园新村参与规划工作室召集人)丶戴耀廷(占领中环发起人)丶陈景辉 (前社运领袖 / 专栏作家 )丶刘细良(主场新闻创办人) 丶庞一鸣(反地产霸权运动发起人)丶周思中(社运农夫)丶朱凯迪(社运领袖)丶叶宝琳(社运领袖)丶黄之锋(学民思潮发起人 / 雨伞运动学生领袖)丶梁国雄(社会民主连线主席)丶何洁泓(土地正义联盟召集人 / 前学联副秘书长) 丶周永康(前学联秘书长 / 雨伞运动学生领袖)丶岑敖晖(前学联副秘书长 / 雨伞运动学生领袖)丶何韵诗(文化监暴召集人 / 独立音乐人)丶黄耀明(大爱同盟发起人 / 独立音乐人)。
陈卓邦
台湾摄影师,1983年出生於香港,从小跟随家人移民到台湾,在台湾长大,毕业於中国文化大学新闻学系,曾任中国时报摄影记者,2013 年与王丹合作出版书籍《台北日与夜》,2015年与作家陈奕廷合作出版书籍《伞里伞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现为台湾苹果日报摄影记者。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後,无论在政治丶经济丶文化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冲击,随着中国产业资金大量注入与每年自由行旅客增加,虽带动香港金融贸易丶促进观光经济,但所衍生出的大陆人来港生育丶推高物价丶文化差异等问题,让中港矛盾越来越严重,也因此激发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开始思考落实真普选,要求港人治港的重要,导致最後发生万人上街头的雨伞运动。
《面》一字有脸和面对之意。1840年法国摄影师贝亚德(Hippolyte Bayard)以长时间的曝光技术,拍摄了作品《溺死者的自拍像(Self Portrait as a Drowned Man)》,照片中苍白的躯体和长眠不醒的神情让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溺死的人,贝亚德藉由此批判性的影像,来表达他对法国科学院漠视他摄影研究的不满。因此《面》根据上述脉络,拍摄香港近10年来,政治丶文化丶社会运动中的观察者与行动者肖像,并运用“阖眼”象徵港人在面对中港矛盾议题时,所产生不同面向的启蒙性思考; 而“脸部延展”则是用来呈现香港人与中国之间模糊不清的身份认同,让观者从一张张被拉平的面像前,亲身体验香港人在共产政权下争取自由民主的心境,并重新检视台湾与中国的关系。
被摄者包括了曾钰成(香港立法会主席)丶刘兆佳(全国政协委员) 丶陈云(香港城邦论作者 / 著名文化评论者) 丶陈允中(菜园新村参与规划工作室召集人)丶戴耀廷(占领中环发起人)丶陈景辉 (前社运领袖 / 专栏作家 )丶刘细良(主场新闻创办人) 丶庞一鸣(反地产霸权运动发起人)丶周思中(社运农夫)丶朱凯迪(社运领袖)丶叶宝琳(社运领袖)丶黄之锋(学民思潮发起人 / 雨伞运动学生领袖)丶梁国雄(社会民主连线主席)丶何洁泓(土地正义联盟召集人 / 前学联副秘书长) 丶周永康(前学联秘书长 / 雨伞运动学生领袖)丶岑敖晖(前学联副秘书长 / 雨伞运动学生领袖)丶何韵诗(文化监暴召集人 / 独立音乐人)丶黄耀明(大爱同盟发起人 / 独立音乐人)。
陈卓邦
台湾摄影师,1983年出生於香港,从小跟随家人移民到台湾,在台湾长大,毕业於中国文化大学新闻学系,曾任中国时报摄影记者,2013 年与王丹合作出版书籍《台北日与夜》,2015年与作家陈奕廷合作出版书籍《伞里伞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现为台湾苹果日报摄影记者。
地点:众艺埕(台北市民乐街22号2楼)
展期:2015.8.1~ 8.21(周一至周日,10am~7pm)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