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为何很多男人不懂爱?读bell hooks,想像另一种男性气质

为何很多男人不懂爱?读bell hooks,想像另一种男性气质。
一对夫妇在上海郊区等待参加一场集体婚礼。摄:Carlos Barria/Reuters/达志影像
离散 亲密关系

男人很少将“爱”说出口,但到了情人节的今天,或者“爱”才终于被勉为其难地宣之于口。但当追问“何为爱”、“为何爱”时,男人常常感到不自在,难以找到合适的字句回应。一方面,或者是男人不擅爱的辞令吧;另一方面,一个更残酷的现实或者是,很多男人可能根本不会爱。

是的,我们常常讨论爱,却很少人认真谈论男人和爱的关系。我们向往爱,男人——无论是作为长辈、父亲还是伴侣,却常常对爱无感,令人失望。为什么我们生命经验中,很多男人“无爱”比“爱”更常见?

关于这个主题,逝世一年、毕生以“爱”书写的当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美国女权作家、活动家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在2004年出版的The Will to Change: Men, Masculinity, and Love(改变的意志:男人,男性气质和爱)仍是经典之作,为二十年后的我们带来思考的启迪和改变的希望。

以一贯流畅易读、见解深刻且饱含能量的笔触,hooks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和各种文本出发,带我们思考有关“男人、男性气质和爱”的重要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男人爱无能,对爱无知无觉?这和父权制度形塑的男性气质有何关系?我们又可以如何发展另类的男性气质,重拾爱的能力?

需要男人的女性主义

在深入探讨hooks的看法之前,我们或许先要理解她的女性主义立场。

在hooks看来,当时的女性主义往往是关于女人争取权益的运动、一种争取“女人也可以”的男女平等理念主张,她认为这种女性主义往往是排拒男性(male-exclusionary)的,将女性主义视为“妇女的工作”,甚至是一张允许女性对男性忽视、敌视的“通行证”。

hooks提出,女性主义的目标在于“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别剥削和压迫”。在这个意义上,她不视男人为敌人,而是斗争中的同志;她认为父权——一个我们平日甚少使用的概念,才是问题的核心,故此她将书写和研究的重心扩展到父权制度下的男性身上。

hooks认为,我们需要承认,这个世界有需要和渴望男人的爱的时候——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兄弟、伴侣,他们当然可以是父权制度的获益者和压迫者,但另一方面也受到父权制度的伤害。hooks要做的,不是地图炮般攻击所有男性,而是分析父亲制度如何窒碍他们发展完整的自我,爱己爱人。

在这个基础上,hoos提倡有愿景的女权(visionary feminism),开启如何爱己爱人的讨论,希望确立男性在女性主义的角色,并结盟男人一同对抗父权制度。当然,hooks提出的“没有男性参与的女权主义运动不可能成功”不是女权阵营内部都会同意的立场,但这个立场正正是我们理解bell hooks思想的前提。

2022年12月22日,美国芝加哥,一名男子在日出时沿著密歇根湖散步,当时气温徘徊在 -6 度左右。摄:Scott Olson/Getty Image

“父权男”的标配和资格感

那么,什么是父权呢?或许对于现在的女性主义者来说,这点并不新鲜,而男人经常把这个词当作对自身的攻击。hooks解释,父权是我们现存世界的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和一种思考方式,当中建基于一种不平等权力关系的预设:男人天然地强于和优于女性,可以对女人和小孩进行支配——透过不同形式的规范、强制和暴力。而在男人统治女人的同时,少数男人也统治其他男人。

在这种预设下,做一个男人意味著维持支配别人的地位,并始终感受到自己的控制。由此,父权制度下的男人往往被形塑出一种支配性的男性气质,他们阳刚且慕强逞强,压抑自己的心灵,轻视情感连结,不付出情感劳动,既不体认自己和别人的情感,也不表达感受,因为感受被认为是软弱、自恋、博取关注的表现,并和“女性气质”相关。只有愤怒,让别人对自己恐惧,才是父权制度下男性最自然和可接受的情感表达。

正因如此,暴力(无论是何种程度)被认为是男人天然的特质,造成很多男人对妇女和小孩进行“合法”施暴。“我经常希望生命中的男人去死。”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hooks自己在20多岁时曾这样想过。拓展出去,她认为世界上很多妇女对希望男人去死,这样她们才能解脱自由——这是男性统治最痛苦的真相。

另外,父权制度下的男性气质也包括一种“男性资格感”(male entitle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hooks虽有触及,但发明这个概念的另一位当代女性主义学者Kate Manne讲得更清楚,意思是男性内化一种特权感(广东话或可称作:老奉),默认女性对其投以关注、赞赏、认同、支持和服从,并需为男性付出性、照顾、生育、养育等体力和情感劳动。同时,女性需要乖乖待在安于自己的位置,时时刻刻规限自己,避免从男性那里拿走权力、权威、对知识的掌控等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所有物。一旦偏离了这种性别角色和期待,男人就视女人为背叛,收起对她们的善意,启动各种惩戒的行动。

简单而言,父权制度的男性气质是男人至上,当中的权力和支配是关键。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男人都是非常强势霸道,而是说父权制度的男人预设和要求有这样的气质。对很多男人来说,他们未必认同这样的描述,甚至觉得委屈,因为在宏观的世界,男人统治女人,但对个体的男人来说,不是每个男人都感到有权力、能主宰和控制别人。另一方面,很多男人也可能自觉已很平等和爱护女性,并没有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作为男性,我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并不是以暴力为表现形式的支配才叫做支配(domination)。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就证明,男人无形中接受了这套父权逻辑:当男人抗拒和贬抑情感流露或表达,男人有泪不轻弹,就是因为“感受”被认为和“女性气质”有关,而这本身就隐含女性是次等性别的逻辑;当男人被教育不要太爱女人,男人的爱是稀缺品,太过重视女人被讥讽为“妻管严”,背后的逻辑就是把女人看作附属品。

另外,在亲密关系中很多男性自带的“资格感”也是支配的表现。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劳动,对关系更加著紧(广东话称为“上心”),而男性可以冷漠且位处关系的核心,不正是支配吗?哪怕女性不同意,男性仍认为女性的身体为男性所有,性爱是男性应该的权利,这不是支配吗?男性要求女人乖乖待在特定位置或角色上、不得抢占男性应有的权威和话语权,不要越界不要多嘴不要诸多意见,不正是支配吗?一旦女性没有顺从上述的性别期待,男人有资格施行不同的形式的暴力,包括冷暴力、言语羞辱、胁逼乃至肢体暴力等,不正是支配吗?

2022年7月14日,西班牙马德里,随著气温持续飙升,一名男子跳入水中。摄:Pablo Blazquez Dominguez/Getty Images

成为一名男人

就像女人并非生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男人也非生为男人,而是被社会建构而成的。hooks尤其关心小男孩是如何长成“父权男”的,我们又是如何被教育成接受和巩固这些父权男的特质。

在我们的习惯中,只有小男孩才允许充分感知自己的感受,并毫不羞愧地表露自己对爱和被爱的渴望。但小男孩在父权规范中既不可爱,也不可接受,在往后的经历中,小男孩将要迎来“成为男人”的永不止息的改造。换句话说,小男孩要学习囚禁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渴望,首先避免坦露自己的脆弱,男儿有泪不轻弹,继而再杀死自己的心灵,停止表现关心关爱,从而戴起面具学做一名“自强”恐弱的男人,一位一家之主。

这个过程,有时在学校发生,有时是同辈压力,但更多时是在家庭进行。一些常见的情况是,当父亲对小男孩亲身示范情感疏离(emotional abandon)和忽视,不愿和儿子发展情感连结,母亲也旁观这样的伤害,协助丈夫禁锢儿子的心灵,仿佛这样男孩就能成为强者。

hooks提醒我们,这是一种伤害和创伤:男孩从此灵魂残缺,感到沮丧、失望而生气,难以发展健全的自我。就算他有内心话想说,有痛苦的感受希望探索和表达,心中自然就有一把羞辱自己的声音,令自己坚忍噤声。长远下来,男人不懂哀伤,不知如何释放压力和情绪,要不沉默、压抑,要不慢慢累积成以发怒和暴力的方式抒发。

在我们的文化中,女人心灵受伤,很自然就可以敞开心扉去找别人倾诉;但当男人同样开口说心里话和内心的感受,就连身边的女性也可能拒绝聆听。甚至像hooks这样的女性主义者,当身边的男人告诉她真实的感受,她也曾以哭泣和打断的方式中止对话,暗示这样的内心话太过沈重,还是留给他自己。这件事之所以令女人害怕和难堪,同样是因为父权逻辑的运行:当男人开始诉说痛苦和受伤,仿佛意味著这位男人“不再能保护我”。另一方面,这也像是对女人失责的指责:父权体制下“爱”主要是女人(无论是作为母亲、伴侣还是朋友)的工作,既然男人说自己受伤,那岂不是我们的错?

有意思的是,hooks也专门讨论了男性气质何以和“性”的关系紧密相连。活在父权文化中的男人,爱不是本能,性才是。为何性对男人如此重要,hooks认为不在性带来的欢愉,而是他能兑现父权文化的支配秩序。在现实世界,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兑现父权秩序许诺的特权,在经济、政治和关系上控制和支配别人。在这个意义上,性,无论是性爱,性幻想,还是消费色情影像,都是一次自我安慰,一场报复行动,从而重新肯定、恢复男性至上的性别秩序,满足男性支配的需要和欲望。因此,性重要的不是连结和亲密,而是将男人的“自我”、“支配”置于中心。

2019年2月12日,一对夫妇在中国北京太庙的降雪中拍摄婚纱照。摄:China Daily via Reuters/达志影像

滋养自身和他人的灵性成长

在爱的路途上,hooks认为父权文化形塑的男性气质和性别剧本窒碍了爱的发生。对hooks来说,她希望探讨的“爱”不止我们平常说的浪漫爱,而是广义的爱——一种深刻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连结。

根据父权文化,在一方宰制另一方的情况下,爱依然存在。循此路径,就算情感勒索、伤害、暴力也可以有爱。这里的“爱”或许也有喜爱和关心,甚至被包装成“为你好”的说词,但建基于支配关系下的“爱”,其核心是权威和控制,而不是连结。

在hooks看来,这个根本的前设需要受到检视和批判。hooks强调,任何建基于支配和控制的关系,都不会有爱存在;爱不可能在宰制与服从的关系中扎根。对hooks来说,爱是“滋育自身与他人灵性成长的意愿”。这个定义的启发之处是,爱是关乎“灵魂成长”的,因此爱不止停留在“感觉”的层次或一种“堕入爱河”式的想像,而是意愿和选择,一种集“关爱、承诺、知识、责任、尊重和信任”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爱的起点是我们有勇气展示、探求、滋养自己的内心,但这行为本身为父权文化所不容,爱自然就无从谈起。

异于支配的模式,hooks主张的爱是基于“相互性”(mutuality),需要我们“看见”彼此的存在,继而彼此付出,而不是彼此索取;互相成长,而不是互相交换。当我们承诺彼此相爱,相互付出“关怀、承诺、知识、尊重、责任和信任”时,即使我们因阶级、能力、社会地位而存在权力不平等,也不会有人利用这些不平等来支配他人。恰恰相反,察觉这些不对等反而促使我们提高意识,更加明白爱的需要。换句话说,爱是可以超越不平等的。

暖男,温柔的父权者

值得指出的是,hooks在书中所述的父权男性气质有其局限,那就是她所述的男性气质仿佛只有一种表现模式。这或许跟她的背景有关,她思考男性气质很大程度源于自己的父亲,一位在家中掌管一切的一家之主,一位传统意义的大男人。但是,男性气质常常随著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变体:父权的男性气质表现形式是复数的。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暖男”作为一种新兴被消费的男子气质、很多男人模仿的类型,形容男人温柔体贴,关怀备至,可以理解和体恤他人的情感。那这是不是我们值得追求的非父权男性气质呢?表面看来,“暖男”不是“大男人”,但细看的话,“暖男”是仁慈温柔的父权者。固然,“暖男”是某种进步,因为男人终于开始重视情感,关心女性的需要和感受,并对女性表达爱,所以他们备受很多女性喜欢。而这也反映出,女性的情感需要长期被男性忽视,不被男性聆听。

但是,“暖男”的核心是保护欲,并没有放弃控制和支配,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更加温柔体贴。在“暖男”背后,男性只是视女性为不会照顾自己的小女孩,等待被宠爱的公主,而未有探求和滋养女性的内心渴求和需要。因此,“暖男”界定女性的需要是表面的,其表达爱的方式常常也是是肤浅的。更进一步,“暖男”的关心也是有条件的,在这一刻,暖男可以“为你好”叫女性注意保暖,但下一刻同样可以要求女人不要做这不要做那,不要违反女性的性别角色,否则收起对你的暖意。

《我的天才女友》(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男性角色尼诺正是暖男中的渣男“顶配”:面对女性个体,关心、在乎、聆听,阅读她们的作品、领会她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很懂得性,让剧中绝聪明的两位女主都神魂颠倒,以为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女权男”和爱情。然而尼诺的“爱”中没有责任,他鼓励女性“自我决定”,从而合理化自己逃避责任的行为,在一对好友中促成雌竞,最后更靠名女人上位。女性对他来说是满足欲望和需求的对象,也是实现自我的工具。糖衣下隐密的支配和控制,让尼诺成为经典的不懂爱却利用爱的角色。

正如hooks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男人要懂得爱,就必须摒弃控制和支配的想法;爱的深处是平等、自由、互相赋权和成长。这种“暖男”的爱,只是仁慈父权者的“爱”。

2023年2月12日,中国上海外滩的一座建筑顶部有一个六米高的玫瑰情人节艺术装置。摄:WANG GANG / Feature China/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想像女性主义式的男性气质?

随著性别意识的崛起,大概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传统男性气概的问题,此所以“直男(癌)”和“爹味”这些词语在我们的时代不胫而走(注:相对而言,两个词语都不在香港流行),用作调侃、嘲讽乃至抨击带有父权男子气概的男人。

不过在hooks看来,单纯指出父权文化下男性气概的问题并不足够,她认为“男性气质”本身并没有错,有问题的是“父权文化下的男性气质”,因此有愿景的的女性主义(visionary feminism)应该重塑男性气质(reclaim masculinity),提供更为解放和有爱的男性气质定义。hooks相对具创见地提出,男性气质也可以是女性主义式的。

如果说父权文化的男性气质的核心是权力和控制,那么女性主义式的男人则是“关系导向的善意(an essential goodness that is inherently relationally oriented”,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是正直、自爱、有情感觉察力、同理心、自信、坚强、连结、责任。这些特质不止是停留在表述层面,而更多的是强调行动力、改变的意愿和能力。当中,传统的男子气概同样高举“坚强”和“责任”,但所指的是凌驾他人的力量和提供金钱物质的责任,而女性主义式的男子气质所说的“强大”和“责任”,则是强调回应自己和他人内心的能力,以及“为爱负责”,即对“滋育自身与他人灵性成长”的负责。

不难看出,hooks提出的女性主义式的男性气质有难以成立的地方。所谓另类的男子气概指的是学习一些良善的人类美德,发展更加完整的自我,这事实上和“男性”无关,不同性向的人都应该学而时习之。在爱的路途上,与其要说要掌握好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不如说要做一个完整和良善的人,一个愿意滋育自身与他人灵性成长的人。这个愿景,跟有没阳具并没有关系。

毋容置疑,就算我们拥抱hooks所说的“爱”,但“爱”不保证成功,更没有操作指南和蓝图。“爱”也必然有起伏,需要学习、需要犯错,有时还很痛苦。更困难的是,尽管这个世界常常高举爱的价值,但爱并不是这个世界运作的逻辑,没有多少人真的认为“爱”是最重要的事,是伟大的成就。即便认为“爱”是重要,也没有像绩效、赚钱、掌权、地位那么重要。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交换的价值”也比“连结的需要”重要得多。当一个男人背叛父权体系,他几乎没有什么支援,同时还要冒没有人接受和喜欢的险。相反,回到传统的性别剧本是那么诱人和容易,既顺其“自然”,又不须动脑,还有性别的红利。

但是,hooks所说“爱”确是点亮世界的灵光,当我们抱著这样的想法和意愿,就改变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就算前方有困难险阻,也要继续追寻爱。”——当hooks多年前和交往十五年的伴侣分开,她悲痛难当,但被这句涂鸦在外墙的标语所振动,重拾爱的信念。

爱是有意愿付出自我,以期滋育自身与他人的灵性成长。让我们谨记在心,并付诸实行。

  • 参考资料
  • 1.hooks, bell.The Will to Change: Men, Masculinity, and Love. New York: Atria Books.2004
  • 2.Almassi,Ben.Nontoxic: Masculinity, Allyship, and Feminist Philosophy. Cham: Palgrave Macmillan.2022.
  • 3.贝尔.胡克斯:《关于爱的一切》台湾:远流出版,2021。
  • 凯特‧曼恩:《厌女的资格:父权体制如何形塑出理所当然的不正义?》台湾:麦田出版,2021.
    5.凯特‧曼恩:《不只是厌女:为什么越“文明”的世界,厌女的力量越强大?拆解当今最精密的父权叙事》台湾:麦田出版,2019.

读者评论 2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不为文化墙国意外了

  2. 读完文章后意犹未尽,对着参考资料想去购买书籍,发现大陆正规购物平台上,只能买到其中一本书的正版。如果要买台湾直邮来的书籍,需要付一百多的邮费。第一次如此赤裸的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墙】内。

  3. Good male feminists are dead male feminists.

  4. 文章很棒,感谢分享

  5. "女权男"当然要被仔细看啦,但他也只是要在女权内部被检视挑剔到底有没有彻底反父权。如果单就中国网络环境来说,声量高、影响力大的女性主义者面临的是被攻击、被猎巫;“女权男”就安全多了,因为他是男人,为女性说话,自然而然就能摘掉整个社会最容易安给女性的帽子之一——“主观”,进而会收获大量女网友的支持喜爱,仿佛他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好男人”。很多人不那么在意他到底有没有彻底反父权的,单就肯为女人说句话,就赢了基本盘了。

  6. 同意评论中的一条似乎看起来女利是最快且有效的一条路 不过在社会体制下女利是否真的能有“利” 恐怕得再观望观望

  7. Hooks 就像馬克思一樣,對體制(資本主義、父權)提出尖銳的見解和解構,但沒有給予可行的方案,只是提出了一些美麗(離地)的主觀願景,如共產主義注定會失敗一樣,忽略最重的部分”人性”,而Hooks 偏偏就忽略了人性,人是一種的複雜的情感動物,遊走於理性與感性之間,那種不確定性,往往是意想不到。而權力、慾望本身已超越性別本身,都是與生俱來,美好的價值觀值得宣揚,但最合乎人性的社會就注定充滿壓迫、競爭與傷害,與性別無關。
    我比較認同的是,打破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女性能有力與男性對抗達致相對的平權,可能女利主藝是其中一種有效而快捷的途徑,希望否定某哲學家提出男性的潛能高於女性的理論。

  8. 为什么一定要去划分男性的爱与女性的爱呢?我认为文中想要论述的「爱」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是很难说的。

  9. 類似於軍隊管理的父權文化在資源掠奪中具備天然優勢。還是要推動社會的發展,物質需求滿足後才會考慮精神方面的感情需求。
    本文對性之於男性的重要以及暖男的分析可謂鞭辟入裡!

  10. 看起来有些误解。女权男不吃香,反而更多会被拿到放大镜下仔细看。而且这个标签,又往往是不专一的借口...
    这是第三代女性权利运动的一个特点,在共情包装(没有贬义)下的身份划分构成了基于性别的想象身份,身份与自由无关,那么它天然的排斥异性。当然情况与地域关系很大。越是女性被压迫的地方,这种特质点就越明显。
    如果有非女性朋友想要做个好人或者想给女性权利出力,不建议参加线上讨论,在线下关心周围的女性朋友即可,比在网上不断的忏悔道歉要有效得多。

  11. 得先做个人。现实就是太多的人忙于举旗偷渡议程,却不愿意做个人。

  12. 情人节提神读物,棒!

  13. It made me curious, what a society of natural selectors with a self taught masculinity can be. And what about a reversed patriarchy with men at home and women with responsabilities. I'm pretty sure modern men with identity crisis don't mind, the selector factor on the other hand probably do. It's based on merit. Some women don't understand that because they are already born with value to date, but men have to build up value (and all civilization for that matter) to mate select. And then they are going to answer : Patriarchy fault ! Well yes but also no, the dominance hierarchy exist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kind. Maybe the patriarchal interpretation is just an answer to cope with our hypergamic needs as a species. We can't blame men for every competitive/dominance behaviours while still expecting from them to be somewhat alpha, that is not going to work.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rimal dominance hierarchy, hypergamy and selection mecanics, there is no magical thing such as an alpha not dominant male, this is completely unrealistic.

  14. 如何解釋M 男?

  15. "当一个男人背叛父权体系,他几乎没有什么支援,同时还要冒没有人接受和喜欢的险。"不吧,如果一个男人真的背叛父权体系,至少会有大量女性主义者视他为同盟,看“女权男”在社交媒体是多么稀缺且吃香就知道了。一样是讲女性主义理论,如果是从男大v、男学者嘴里讲出来,他们获得的追捧和喜爱往往比女大v、女学者多得多,且不必担心面临更严苛的检视和批判。所以说,即使一个男人真的背叛父权体系,他某种程度上也还能吃到性别红利,说白了就是“全靠同行衬托”。支援是有的,至少比女人反抗父权体系能得到的支援多得多,不必拿“有没有支援”做借口,究竟做一个因“地位、支配能力”得到喜爱的男人,还是做一个因“爱人能力”得到喜爱的男人,是选择,有时候又不是选择,因为对一些人来说,两者都没能力做到,或者说,都不愿意做。

  16. 誰亦在反覆錯愛之旅捱大。其實沒有多少男人和女人懂得愛,我也不認為女人比男人更懂得愛。隨著愛情變成純粹的個人主義,「懂得愛」還比不上「懂你的愛」的人;這樣的人是否存在,又辯證了你是否真的「懂得愛」。

  17. 其實父權係一種傳統,因為古時候嘅環境導致男性需要保護女性,久而久之社會對男女嘅角色、權力都有固定嘅要求。當環境變化比傳統、思想變化嚟得快,就會覺得當中有問題。
    同理,以前時代進步慢,人愈老=經驗愈豐富=愈犀利,所以古時候會崇老。而家時代進步快,成年人根本跟唔上下一代步伐,所以崇老心態慢慢減弱,家長小朋友關係由權威變成朋友。
    相信假以時日男女關係都會發生同樣變化。

  18. 本文批判了父權之下男性氣質之缺點,但與其說是提倡將男性亦從父權之下解放出來,更多地是表達了女性主義視角下,對理想男性的期許。人人生而不完美,若果要將男性從固有的男性氣質中解放出來,那麽不僅要允許男性有女性特質的優點,亦要包容男性有女性特質下的缺點。譬如可否寬容男性“斤斤計較”“歇斯底裏”?

  19. 本文批判了父權之下男性氣質之缺點,但與其說是提倡將男性亦從父權之下解放出來,更多地是表達了女性主義視角下,對理想男性的期許。人人生而不完美,若果要將男性從固有的男性氣質中解放出來,那麽不僅要允許男性有女性特質的優點,亦要包容男性有女性特質下的缺點。譬如可否寬容男性“斤斤計較”“歇斯底裏”?

  20. 好像本文基本落於異性戀世界的男性,也許補充一些男同性戀世界的情感表達模式,會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