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杨子琪:中国“娘炮”?男性气质、国族主义与小鲜肉的焦虑症

厌女式审查,终将像在中国试探哪个敏感词触碰了“404”的红线一样,定义不清、人人自危。
全国开学第二天,一篇家长批评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的文章在微信上广泛传播,该文章批评节目邀请了“娘炮”艺人表演,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祖国的未来。所谓“不男不女”的艺人唱歌,是内地版《流星花园》的四位年轻男演员。图为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照片。

什么,几个“不男不女”、“唇红齿白”的“娘炮”艺人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一档全国教育节目的舞台上又唱又跳?9月2日,中国大陆开学第二天,一篇家长批评央视《开学第一课》的文章在微信上广泛传播,该文章力陈两点内容:一,教育部要求家长和孩子准时收看上述节目,结果节目因播放15分钟教育培训机构广告而延播,给孩子们做了“不守时”的坏榜样;二,节目邀请了“娘炮”艺人表演,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祖国的未来”。在文章下面的留言里,获得最广大读者一致认同的与论枪口,对准的是“娘炮”艺人。他们称:“少年娘则中国娘”。一时之间,诸如《请坚决把这些娘炮们当成四害除了吧!》的歧视性批评,在网络上爆炸式传开。

好几位参与中国大陆养成类偶像节目《偶像练习生》的新晋男性年轻偶像,因气质阴柔,照片被贴在众多讨论“娘炮”的文章里,令人错觉他们参加了《开学第一课》的演出。许多和我一样看过《偶练》但还没看《开学第一课》的朋友,看到这些骂声,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蔡徐坤(《偶练》人气最高的艺人)穿性感渔网衫、周锐(《偶练》里凭女生妆容闻名的艺人)化女生妆容的妖冶画面。全国意识形态最保守的官方喉舌媒体、中国中央电视台,会邀请如此“胆大妄为”、不遵守传统性别角色剧本的艺人,上来给全国孩子表演?我激动地打开了《开学第一课》,不行,我必须要亲眼见证如此划时代的突破。

央视还是令我失望了。在1小时45分钟的节目里,所谓“不男不女”的艺人唱歌,只占了头三分钟不到的时间,并且,他们不是韩式男团偶像,而是内地版《流星花园》的四位年轻男演员——穿著西装外套,梳著稍微韩式的头发,并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妖艳动人,只是一脸认真地唱著“成长的烦恼”。这就是挑战了全国家长性别意识的“娘炮”?说好的“国将不国”呢?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编辑推荐

评论区 23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補充一個對照例子:火箭少女楊超越被批評沒實力,她的粉絲被同時批評膚淺

  2. 其實,我很好奇,希望先釐清什麼是「娘」?內地觀眾心目中的「娘」究竟是指什麼?按照批評者的意見,「娘」多指外觀,比如唇紅齒白。而這種清秀俊逸的新男人形象則是來自韓系偶像劇無疑。但觀乎這些影視作品中的男人,骨子裏其實相當男人——他們保護女人,又對女人有着攝人心魄、強勢的進攻與佔有動機(夠保守的),各種「壁咚」、「床咚」、「胸咚」針對的是女性心理潛在的被佔有慾望,但又似乎清除了女人們不想要的一些東西,那個東西只在外觀,不在內在氣質(要說什麼是女人想要的男人——不是男人心目中自以為是的男人——就是外表好看,該體貼的時候體貼,該霸氣的時候霸氣,什麼都有了還那麼專情)。所以,我懷疑真正的「娘」可能根本就收買不了一般觀眾(多數女性)的心,比如張國榮和羅文,誰會把他們當成男人來嚮往?他們是真正的「娘」。現在一味炮治的「娘」不過是女人心目中的男人2.0。反過來說,如果這些男人不把皮膚漂白,嘴角弄翹,紋眉隆鼻,他們也只是大家慣見的「男人」而已,並未在性別意識上有任何出格玩世的表現。這麼看來,我得推翻自己原先的看法,他們不是「娘」炮,只是情慾投射的產物,或者,尤物。這個大眾心理可能更值得分析咀嚼。
    然後衍生的問題可能是,官方要禁的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再簡單不過,與其說是針對娘炮,不如說是打掃意識型態場域,淨化(簡化)觀念世界。今天是娘炮,明天就會是另一個娛樂類型,比如衣着暴露的女明星。但這動作偶合(或言利用)了一部份人的性別焦慮也是真的。

  3. 一些人一边批评“强制观看”这种家长作风,一边又要求一种来自官方的对性别问题的权威价值观。只要跳不出这个矛盾的怪圈,性别问题的讨论就必须回应意识形态上的正当性。当代社会首先是反家长制的,民族或国家主义这样的概念又受到多少批判。这些一直接受各种鼓吹成长的人,对真正的独立思考根本还没有做好准备。

  4. 作者認為要批評『實力』就要研究背後的產業鏈,這樣的要求適合產業行內人和研究員,但對觀眾和消費者來說毫無必要,我們只需批評屏幕表現就完全足夠了。
    觀眾批評『實力』問題扯上性別氣質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批藝人的走紅正正是通過販賣刻意建造相反的性別特質,而同一時間又沒有對得起觀眾的基本演藝素質,而部分受眾的狂熱又在在印證了批評者眼中的這種膚淺墮落。
    我在前面評論中提及過,其實我國乃至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都有『娘化男子』的審美傳統,大雅之堂上的戲曲名伶是上流社會的交往寵兒,甚至上升到國粹代表。又可看瀰漫男性奮鬥精神的八九十年代,羅文、張國榮等文化偶像並不缺娘化舞台形象,連同其本身的同志形象都沒時間受到『娘砲』藝人同樣的批評,因為他們有配得上其受歡迎程度的“實力”。
    所以,雖然今次抨擊『娘砲』者的反感無可避免地因為藝人的氣質前所未有地被作為主力賣點而裹挾性別混亂的歧視,但將這種歧視無限放大為男權迫害異己及異性的消滅戰時,需要更多的謹慎思考

  5. 我最早在端看到针对《开学第一课》的文章时,说讨论得最厉害的是“娘”这个问题,我还很诧异,因为在我的同温层里最初说的时候是集中在:按时开始的竟然是广告,觉得非常有问题。没想到过两天媒体上就是铺天盖地的男人不能娘炮的论调。这个议题,我个人基本上都赞同本文观点。政府对于公民思想的管控就是想密不透风,任何非主流的、或者多元化方向都不可取。此外,大众如此聚焦娘炮议题后,原本问题之一的超长广告似乎很自然地被忽视了。

  6. @FrankLiuPhD
    也許按照作者的看法,團結排外的男性群體在男權社會中是主體和執法者,所以就算不是大多數(雖然這個語境也默認了他們就是大多數),批評他們就足以指涉整個群體。舉個也許不算太恰當的例子,比如曾經有穆斯林婦女在法國海灘毆打比基尼女性,批評者對這個現象的分析也將問題指向整個男性群體,將他們納入整個男權體系,至少是穆斯林男權體系。和這個事件一樣,作出同樣行為的女性中的“自主獨立判斷選擇”被認為是非常少的,大都是為虎作倀。
    在這個認知前提下,作者的論證或許不算偷懶。

  7. @波儿
    很感谢你能把我很啰嗦的一段话看完并提出意见。我想申明的是我回复里的观点并没有站在讨论对立面的任何一边。
    你的观点我非常的同意。当然也有女性有“厌女症”的成分。“娘炮”这个词当然有歧视的成分在哪。
    但你的观点同时也印证了我对作者逻辑的思考。男性女性都有可能有“厌女症”,那为什么作者直接把问题简化而树立一个以“想征得同性认可”的男性群体为“假想敌”呢?
    这样的“想征得同性认可的”男性群体占“厌女症”支持者群体的多少比例呢?
    如果直接树立一个这种形象鲜明的stereotype,是不是能让作者之后的推论更加直接但有欠斟酌呢?
    对于一个严肃的深度文章,我只是不认可作者这样偷懒的动机。

  8. 设想一下以下的这四种情况,如果节目第二天的家长评论以及传播评论的主要人群是:
    1. 那篇广泛传播的文章作者是一名母亲,最初的探讨也全都是经过女性群体的传播中得以散播开来。
    2.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母亲,最初的探讨是在父亲们的群体里传播开来。
    3.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父亲,最初的探讨是在女性的群体里得到共鸣。
    4.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父亲,最初的探讨群体由同样年龄层的父亲们组成。
    如果把以上父亲或者母亲的身份换成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年男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青年女性,以及最初的讨论群体换做其他身份,这样的排列组合可以占满整个篇幅。
    设想这样的不同情况跟本文有任何联系吗?那一起看看下面这句话:
    “因此,攻击“娘炮”,对于认可传统性别秩序的男性而言,就是自证身份的保命牌,唯有向男性集团的同伴宣誓自己的厌女症,他们才得以维持来自别的男人的认可,才成其为’男人‘。”
    其实作者依然摆脱不了这样的逻辑:先把问题简化而预设一个假想敌,再证明这个假想敌的思维偏执,所以由此得出这个正在传播的理论就一定是一种压迫一种歧视。换句话说,这些传播反对娘炮的声音来自于想“认可传统性别秩序的男性”。可我们知道传播的途径,参与的人群,都是由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思想所组成的呢?
    也许接下来的观点有点跑题,但这让我想到了以前李安导演的一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与魔鬼共骑》。电影里有描写一个参与了南方军的黑奴。可南方作为奴隶主的代表,怎么能有黑奴参与抵抗北方军呢?这怎么可能政治正确呢?
    所以,回到本文,所有这些散播攻击娘炮的声音,一定都来自于“认可传动性别秩序的男性‘。
    也许,如果可以落俗的话,这些声音一定来在于中年油腻男。
    是吗?

  9. 他們擔心,被「娘炮審美」主導著的國家,萬一發生戰亂,就無法保證國家安全。這恰恰自我承認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戰亂,紛爭,都是由所謂「男性氣質」、「陽剛氣質」者,以及由此推演出的叢林法則所引導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假設,如果這個世界是由他們口中的「娘炮」主導,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戰亂呢?個個男人都乸型,世界永遠有和平lol
    還有,「紅唇白齒」又怎麼了?這不是一個男女都適用的審美嗎?如果一個人口唇發紫,成口煙屎,是不是就好man呢?我覺得是應該去睇醫生了。
    其實娘炮也好,陽剛也好,作為一種審美,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自由。我很難想像有一種審美,會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如果有,那也只能是那個整個社會都「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年代的審美。
    cctv的問題就是在於,搞了一個廣告太多,質量惡劣的爛節目,強制所有學生觀看。這種秉持「統一思想,集中管理」的教育理念,才是毒害的根源。

  10. 你不一定要喜歡娘,這世上你不喜歡的東西多了,但不讓它們存在就是犯傻,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庶民的思想自由。讓它放着,允許它被放在某個位置,相信我,對你有好處。

  11. 也真是夠了。「娘」為什麼會是「惡果」是問題?和metoo和LGBTQ一樣,「娘」拉開了性別光譜,一旦多元,便不好管理,異議會更多。一切都是政治考慮。要分析社會心理,腦子裏就不能有預設的優劣標準。這反映的恰是與統治者心理暗通款曲的保守意識。

  12. 先抬上央視,再動用輿論炮轟,它的「禁」一早開始。涉及流行文化,青年歸屬,不敢明用家長式高壓罷了。

  13. 为什么“娘炮”之风盛行?我认为本质是人民追求自由、公平、正义的精神被阉割导致的恶果,追求这些需要巨大的勇气、坚韧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抛开性别歧视的偏见,从生物学角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男性在多数时候更具备这些特征。但如今,可以看看各自的周围,但凡坚持思考、敢于批评、追求自由公平正义的人,鲜有好下场。于是人们只好去追求纤细柔弱的玩物,来麻痹自己对于现实的失望和恐惧。广电新闻传媒机构与“真理部”打交道最多,因此也最能揣摩“老大哥”的圣意,所以荧幕上的明星,也都被挑选出一些能够迎合这种审美口味的“娘炮”来充当。

  14. 说了很多的样子,其实什么都没说,而且,不要男性气质的话,未来这个国家的路要怎么走?千万年来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什么时候过时了?

  15. 太多说到心坎里的了。
    今年暑假回家,和六岁的小侄女聊她的幼儿园生活,说到她喜欢的动画片,她突然冒出一句“男生要看男生的动画片,女生要看女生的”,当时心里的动荡不可谓不大。
    我最怕这是她幼儿园老师向她们教授的“知识”,但幸好她否定了我的猜测。一年只在寒暑假回家的我并不知道她是如何得出上面的结论的,那天我和她说了很多关于性别的问题,男孩子留长头发不叫“假女儿”,小女孩也能看《奥特曼》……
    一年中在家的时间很短,她的成长我也参与不了太多,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她未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呢,当别人都在她的世界里不断加深性别刻板印象的时候,我的努力会对她产生一些影响吗。

  16. 葉大鷹對于起用一個和自己先人氣質完全相反的演員的決定而有所不滿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他以攻擊一
    位藝人的形象來表達是不對。作者關於【傳統的異性戀秩序中】的男性集團氣質喜好見解我認為有值得
    商榷的地方:其實很多東亞國家都有女化男性的欣賞傳統,比如中國的男色審美,從帝王男寵到戲曲中
    的理想伴侶,男性都是以一種女性化的外形和性格出現的;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很多女角也由男性來演出
    ,並且富貴人家捧角、玩狎這些男性也是普遍的社會風氣。到了國族民族主義大盛的近代,梅蘭芳等擅
    長扮演女角的演員更是風靡中日,社會地位也高。反觀男性氣質最旺盛的武將勇士往往只是被貼在門板
    上避邪,上朝地位不及文官,房中花月不及才子。到了現代,【娘砲】產業鏈也是最保守的東亞國家最
    為興盛,最開放的歐美受眾鮮少。很多東亞女性在談到男性特質的時候,對“肌肉男”的反應都是“惡
    心”“暴力”(這顯然是一種從來不受譴責的定見和歧視)。
    在權力體系方面看,作者整理出男性內部抱團的一個特征是排斥“不夠男人”的同類,我們可以看到“
    假小子”女生受歡迎。很多出色的女性企業家和高管並沒在外形氣質上擬態男性,但是擁有很多“屬於
    男性”的特質,比如果斷、進取等等。男權場域裡面的競爭是很激烈的,為什麼“低男人一等”的女性
    爬上來并掙得了優勢地位沒有引來憤恨的同時“自甘墮落”的男性又遭受同類的嫌棄?為什麼他們主動
    退場、放棄競爭之後不會像文化偶像一樣受歡迎?這一點耐人尋味。
    最後,少兒的身體未曾完全發育的時候,最好的教育是展示其天然sex的自然發展形態,等到他們成熟之
    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性別認同演化自身,而不是模仿那些消費主義包裝下刻意模糊和逆轉性別的偶像。

  17. 樓上幾位正證明了作者文中所說的審美和性別角色僵化。生理男性化妝為什麼就是「奇怪」、「不自然」,甚至需要國家機器介入去「矯正」,不正是性別刻板印象的結果嗎?
    流行文化本來就是由傳媒塑造而成,肌肉男或陰柔男,深膚色或淺膚色皆然,不應該有優劣之分。大吃營養食品練出誇張的肌肉,和擦過多美妝產品的artificial程度相差無幾吧?為什麽從事後者的男性會受到更多批評才是這個議題的核心。

  18. 这篇文章讲的是性别文化与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但是我的观察,恰恰相反,目前的性别表现形式并不多样。反而呈单一发展的趋势,以韩式为主流审美的发展愈演愈烈,这种泛娱乐化的现象是大众真正讨厌的。试想,现在所谓的饭圈文化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在网络时代,确实容易受到“浓妆艳抹”的影响,这个年龄的人,似乎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对美的认知,而当前的认知是娱乐强加给我们的。女性化的男性形象也好、靡靡之音也好、硬汉也好,都是不可否认的多元化形象,但现在,确实充斥着靠浓妆、眼线就能博人眼球的娱乐之风。文章对娘炮衍生出女性贬低的意见本人觉得有些过度解释。

  19. 很多人反感的是娛樂圈禁什麼限什麼都是一張紅頭文件了事,行政大於一切。旁邊卻一大班人在叫好

  20. “禁韩”要我们以国家外交政治为重、不许看韩国艺人,“限娱”是以国家名义规教我们不能欣赏有“道德问题”的艺人。这样的家长式管治(paternalism),不仅由家长实施在孩子身上,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对整个国家的民众进行这样的管理。从过去的“扫黄”,到今天的“限娱”,中国公民在政府眼中从来是任人摆布的孩童,连娱乐都必须由国家批准。严肃的电影如《公众敌人》可以被禁,不严肃的娱乐八卦公众账号也能被整治。在一个禁止脏辫、纹身、同性恋出现在电视屏幕,“建国后不能成精”的国家里,我不知道文艺创作还能剩下什么。
    这才是问题的重点,那些自媒体的文章弱爆了

  21. 覺得有些矯枉過正是真的,但恐怕不如作者所說的包含對女性性別特質的貶低。
    儘管我對dg的很多政策和行為以及其社會動員都不吝對其動機和能力水平有最大惡意化的踹測。
    而對此次事件我卻認為是這些部門對於國內娛樂及影視圈的審美混亂,行業標準幾乎崩潰的情況作出的反應動機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無法有組織,有條理地將希望表達的意見通過具有邏輯水平的語言表述出來。
    事實上,現在整個東方流行文化,都有一個極大的問題。就是試圖通過與西方流行元素的對立形成鮮明的東方形象。
    西方女性崇尚健康小麥膚色,東方女性偶像的形象就應該是粉白的。
    西方男性強調有鬍子,皮膚粗糙有紋路也不是問題,大塊頭健壯,東方男性偶像就應該面白無須,體型瘦
    削(當然要有點肌肉輪廓)。
    但問題是西方的審美關多少是建立在自然生理選擇上演變而成的,但東方確實反向推演人為生成的。在可接受性上明顯不如西方那麼容易自然的被接受。
    就是多數讀者對於上面差圖中的男性偶像的妝容恐怕也不會覺得自然。
    所以其說是少年娘則國娘,我更認為是這次社會動員的參與者自己對於想要表達的東西不知道如何精確的表達。
    不我認為此次社會動員想要說明的
    問題,不僅僅是對男性,更包括女性,多度追求人工吸引力而失去自然吸引力。
    在內地不論是男女偶像,或者是網美,或者是來香港旅遊的女性遊客,對比在香港本地的女性,男女藝人,他們的妝容面顯給人十分不自然,十分厚重,化妝過度的感覺。
    這讓我不得不思考出一個特定中文的名稱“過度人工話化”。如果用英文,更加能表達我對這種不自然妝容的觀感。
    簡單點就是too much
    精確點就是too artificial.
    化妝不是畫裝,應該根據個體本身的生理基礎去突顯其吸引力和特徵,而不是一味的將其“稚嫩”化和“去自然”化。

  22. 「21歲的鄭銳彬是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表演系第一名,22歲的朱正廷是上海戲劇學院中國舞專業第一名 。這些「娘炮」不少都有八塊腹肌,18歲的陳立農出道前還是中學生,是校田徑隊運動員,這一切都和網民想象的「腿都站不穩」完全相反。」
    好優秀

  23. 其實對中國之外的市場,反而是收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弱化中國娛樂及流行文化的輸出能力,反而由民風自由產業成熟發達的國家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