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杨子琪:中国“娘炮”?男性气质、国族主义与小鲜肉的焦虑症

厌女式审查,终将像在中国试探哪个敏感词触碰了“404”的红线一样,定义不清、人人自危。
全国开学第二天,一篇家长批评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的文章在微信上广泛传播,该文章批评节目邀请了“娘炮”艺人表演,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祖国的未来。所谓“不男不女”的艺人唱歌,是内地版《流星花园》的四位年轻男演员。图为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照片。

什么,几个“不男不女”、“唇红齿白”的“娘炮”艺人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一档全国教育节目的舞台上又唱又跳?9月2日,中国大陆开学第二天,一篇家长批评央视《开学第一课》的文章在微信上广泛传播,该文章力陈两点内容:一,教育部要求家长和孩子准时收看上述节目,结果节目因播放15分钟教育培训机构广告而延播,给孩子们做了“不守时”的坏榜样;二,节目邀请了“娘炮”艺人表演,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祖国的未来”。在文章下面的留言里,获得最广大读者一致认同的与论枪口,对准的是“娘炮”艺人。他们称:“少年娘则中国娘”。一时之间,诸如《请坚决把这些娘炮们当成四害除了吧!》的歧视性批评,在网络上爆炸式传开。

好几位参与中国大陆养成类偶像节目《偶像练习生》的新晋男性年轻偶像,因气质阴柔,照片被贴在众多讨论“娘炮”的文章里,令人错觉他们参加了《开学第一课》的演出。许多和我一样看过《偶练》但还没看《开学第一课》的朋友,看到这些骂声,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蔡徐坤(《偶练》人气最高的艺人)穿性感渔网衫、周锐(《偶练》里凭女生妆容闻名的艺人)化女生妆容的妖冶画面。全国意识形态最保守的官方喉舌媒体、中国中央电视台,会邀请如此“胆大妄为”、不遵守传统性别角色剧本的艺人,上来给全国孩子表演?我激动地打开了《开学第一课》,不行,我必须要亲眼见证如此划时代的突破。

央视还是令我失望了。在1小时45分钟的节目里,所谓“不男不女”的艺人唱歌,只占了头三分钟不到的时间,并且,他们不是韩式男团偶像,而是内地版《流星花园》的四位年轻男演员——穿著西装外套,梳著稍微韩式的头发,并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妖艳动人,只是一脸认真地唱著“成长的烦恼”。这就是挑战了全国家长性别意识的“娘炮”?说好的“国将不国”呢?

在这场长达两个星期的全国大型“娘炮”批斗会里,我看到了三种焦虑:男性性别角色焦虑、国族主义焦虑,和“小鲜肉”焦虑——男人将不成其为“男人”,并将令我们的国族无法自强。同时,毫无实力的小鲜肉正占据萤屏,给孩子做坏榜样。可是,小鲜肉为什么“霸屏”,他们又真的毫无实力吗?而所谓的“娘炮”,是如何威胁到男人成为“男人”的呢?这种威胁,又如何上升到国家发展的高度呢?

进入“男人集团”的方法

男人的集团由“性的主体”成员构成,“厌女”是维系男性集团的纽带⋯⋯攻击“娘炮”,对于认可传统性别秩序的男性而言,就是自证身份的保命牌。

在性别议题的讨论里,我们一般区分“性”(sex)与“性别”(gender):性是生理范畴的描述,而性别,或者说“性别角色”,则是一种社会观念的建构,就像社会为男人和女人分别写了两套不同的剧本,当中他们拥有不同的性别气质(gender expression)。在传统的社会文化里,男人往往被认为应该拥有“阳刚”、“勇敢”、“坚强”等“男性气质”,而女人则拥有“阴柔”、“胆小”、“脆弱”等“女性气质”。

被划在女性这边的气质,通常都遭到贬低。人们不仅把在传统意义上属于较为弱势的、不推崇的品性划入女性范围,还会矮化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女性化”的面貌特征、生活习性,比如“浓妆艳抹”、“搔首弄姿”。

于是,“娘炮”这个词所展现的性别歧视,不仅在于社会不允许男人“拿错”女人的剧本,还在于女人的剧本本身,就是一个次等的剧本。观察批评“娘炮”的文章留言,不少人用“女里女气”、“搔首弄姿”去嘲讽阴柔气质的男艺人,说他们像个“娘儿们”;而今时今日我们称赞一个女人很勇敢决断,“爷儿们”、“man”是褒义的形容。男性气质、男性的性别角色剧本,比女性的更受到称赞和推崇。

性别气质的划分系统,本身就写入了厌女症的基因。

最近一两年,不少人站出来公开批评男艺人的阴柔气质:在中国被定义为解放军创始人之一的叶挺,其孙子叶大鹰批评大陆电影《建军大业》启用“女里女气”的艺人出演叶挺将军;谢霆锋在《中国好声音》里说“男生也应该找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大陆电视剧《爱国者》编剧汪海林称,“小鲜肉”不男不女威胁国家审美安全……中国娱乐界反对男性阴柔气质的大型舆论场,正由自认阳刚的男性公众人物撑起。对于男性的女性化,他们比女人更加愤怒。这让我想起,上学的时候,男性化的女孩子可以和女生群体和谐相处,甚至颇受欢迎;然而女性化的男孩子,却总是遭到男生群体的嘲讽攻击。为何男性在打破性别气质规范方面,遭受来自同性更为严酷的打压?

大陆电视剧《爱国者》编剧汪海林称,“小鲜肉”不男不女威胁国家审美安全……中国娱乐界反对男性阴柔气质的大型舆论场,正由自认阳刚的男性公众人物撑起。图为电视剧《爱国者》剧照。
大陆电视剧《爱国者》编剧汪海林称,“小鲜肉”不男不女威胁国家审美安全……中国娱乐界反对男性阴柔气质的大型舆论场,正由自认阳刚的男性公众人物撑起。图为电视剧《爱国者》剧照。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写道:“男人最恐惧的,就是‘被女性化’”。为什么?上野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男人之间的团结,是通过将没能成为“男人”的人排除在外,并加以歧视而维系的。女人,和“像女人的男人”,就是男性集团共同的祭品。

在传统的异性恋秩序中,女人的价值由男人的选择而决定,而男人要“成为男人”,必须得到来自其他男人的承认。承认什么呢?承认这个男人是“性的主体”。女人是被插入、被得到的“性的客体”,而男人才是那个可以对女人施加性行为的“性的主体”。于是,要确认男人的主体性,就要将女人客体化。通过一致地将女人贬为“性的客体”,男性集团成员才能互相确认彼此的性主体。

简而言之,成为男人的方法,就是贬低女人,把女人置于男人的控制之下。

男人的集团由“性的主体”成员构成,“厌女”是维系男性集团的纽带。一旦有男人“像女人一样”,像女人一样沦为可欲的性客体,便会造成“阶层的混淆”,令男人十分恐惧。如果男人集团不清除这些“像女人的男人”,他们将失去让男性集团成立的厌女纽带。

因此,攻击“娘炮”,对于认可传统性别秩序的男性而言,就是自证身份的保命牌,唯有向男性集团的同伴宣誓自己的厌女症,他们才得以维持来自别的男人的认可,才成其为“男人”。这种男人集团的畸形纽带,最终导向一种对男性的审查:他们不得“女性化”。然而,怎样才算“女性化”?怎样才算“娘”?样子阴柔,性格粗糙,算“娘”吗?样子硬朗,性格细腻,算“娘”吗?这样的厌女式审查,终将像在中国试探哪个敏感词触碰了“404”的红线一样,定义不清、人人自危。尤其是,当“女性化”正在由国家来定义时。

国族主义,从来与男性气质紧密相连?

对“少年娘则国娘”的担忧,正是国族主义与“男性气质”密不可分的体现。男性气质的问题不是“被上升”到国家高度,而是它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相连。如果国族主义是一个程序,编写它的代码就是男性气质。

在这次对阴柔气质男性艺人的批评浪潮里,“少年娘则中国娘”是被提及最多的担忧。新华社9月6日发表评论文章称,“娘炮”现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虽不无戏谑,但这确实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

有评论者观察认为,这是性别问题被民族与国家极端情感淹没了;同时,也是保守主义者、上一代既得利益者,在借国家、民族的大词来打压新观念、新价值的持有者。然而,如果我们阅读 Joane Nagel 的 Masculinity and Nationalism,便不难发现,性别问题在这场讨论中并非被“无辜牵连”到国家、民族情感里;性别问题,尤其是男性气质的问题,从来都与国族主义问题紧密相连。

Nagel认为,国族主义也许本身就是一个男权主义的产物。在国族的建造里,男性与女性所遵照的剧本,主要由男性编写、为男性编写,是一个关于男性的剧本;而女性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从属、支持的角色,剧本要求她们站在男权主义者们所认为“合适”的位置上,比如秘书、情人、妻子等。

从“少年娘则国娘”的担忧可见,年轻男性才是被认为是最关乎国家前途的人。近十年来,中国流行“男孩危机”一说。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发布《拯救男孩》一书,提出男孩从中小学到大学,学业均全面落后于女生的说法。孙云晓表示,高考状元的男性比例,从1999年的66.2%滑落到2008年的39.7%,男孩的学业失败会带来社会问题。腾讯教育类频道“教育观察”2012年第四期专题为“拯救男孩”,称男孩在学业、体育等各方面均出现“危机”,以“27个学生会干部中只有两个男的”为例,又质问“男孩太‘娘’,谁为危机买单?”

有意思的是,当过去高考状元女性占比较少时,当如今的七名中国政治局常委均为男性时,当建国后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女性国家主席时,“女孩危机”,却从未被提出过。女性是否面对学业、体能、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女性是否健康成长,这对于部分学者、媒体而言,不关乎国家命脉。为什么?这就是Nagel所说的,女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国族建造的主要角色之外。

Connell在 Gender and Power 中提到,国族主义政治正是达成男性气质的主要场域(1987)。Negal分析,这是由于民族国家通常主要是男性主导的建构。在国家的权威结构里,男性占据决策地位,男性的法律规定女性的权利。其次,国家的建立通常源于军事冲突,国族主义与军事主义紧密相关。国族主义常常强调男性气质,比如荣誉、爱国主义、勇敢和责任等,这在军事领域中尤其得到重视:男性被期待成为勇敢的人,对“懦夫”的恐惧能够将他们推向爱国主义、国族主义,或者军事主义。

对“少年娘则国娘”的担忧,正是国族主义与“男性气质”密不可分的体现。男性气质的问题不是“被上升”到国家高度,而是它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相连。如果国族主义是一个程序,编写它的代码就是男性气质。

为什么“没有实力”的“小鲜肉”占据萤屏?

中国本土化偶像团体文化产业十分不成熟,一些团体艺人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没有长期的演出规划,没有为团体偶像持续打造音乐、唱跳作品,只会把还未成熟的艺人一个劲往不是他们专业领域的网剧、电影表演里推,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会看到,一群“没有实力”的小鲜肉占据萤屏。

有不少网民表示,批评“小鲜肉”男艺人不是批评他们“娘”,而是批评他们没有实力、没有作品。然而,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评论男艺人的表演能力,而要评论他们“娘”不“娘”的问题?于理不合。退一步讲,如果真要指责“小鲜肉”没有实力,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小鲜肉”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脉络。

首先,“小鲜肉”究竟指哪一类型的艺人?我以男团偶像为例子——这也正是炮轰“小鲜肉”的网民主要目标之一。偶像团体,与演员、歌手一样,是一种演艺职业。一个典型的韩式偶像团体,包括C位、vocal、dance、rap。如果说打造偶像就像打游戏中给游戏角色升级、填满不同的技能点,那么偶像团体就是把一个全能的偶像个人所要具备的技能,打散分配给团体内不同的个人,但打造成本可能更高。

网民批评小鲜肉“没有实力”,他们所说的“实力”,大多指艺人没有音乐创作、影视表演的能力。中国本土化偶像团体文化产业十分不成熟,偶像团体推出市场,大约才始于2012年,当时女团SNH48第一期推出,而后来组成TFBOYS的成员王俊凯、王源和易烊千玺则在网络声名鹊起。自2015年,安徽卫视《星动亚洲》播出以来,韩式的养成类偶像节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形式跟上了,配套的偶像文化产业链却还未在国内发展成熟,一些团体艺人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以今年大热的《偶像练习生》第一名蔡徐坤为例,他早在2015年就参加《星动亚洲》并成功以SWIN男团C位出道。然而,团队的资源贫乏,运营不善,男团一直籍籍无名。蔡徐坤与原公司解约后,再在《偶练》中以Nine Percent男团C位出道。

团队Nine Percent在《偶像练习生》总决赛中表演。
团队Nine Percent在《偶像练习生》总决赛中表演。

没有成熟的音乐打榜节目、团队综艺打造、常规公演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偶像团体的表演能力和热度,很容易随著时间推移而消失殆尽。Nine Percent的粉丝们都在抱怨,团体现在处于内容真空状态。同时,利益的驱使,让偶像团体的运营公司只会务求在短时间内追求资本变现。没有长期的演出规划,没有为团体偶像持续打造音乐、唱跳作品,只会把还未成熟的艺人一个劲往不是他们专业领域的网剧、电影表演里推,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会看到,一群“没有实力”的小鲜肉占据萤屏。

即使是如此的“没有实力”,这些团体艺人实际上不少都经历了非常严酷的训练。每日在跑步机上练习唱歌气息,健身,练舞,封闭式训练……黄明昊从《偶练》出道时16岁,4年前他赴海外受训,集训时只睡三四个小时。只要稍微去查阅被骂“娘炮”骂得最狠的《偶练》艺人背景资料,你会发现,21岁的郑锐彬是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表演系第一名,22岁的朱正廷是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舞专业第一名 。这些“娘炮”不少都有八块腹肌,18岁的陈立农出道前还是中学生,是校田径队运动员,这一切都和网民想象的“腿都站不稳”完全相反。

隐性“禁娘”,国家在释放什么信号?

这样的暗令审查,便是在告诉全国人民,女性气质是低等的、可憎可恶、上不了台面的;这样的审查,就是在告诉全国的孩子们,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别像个女人,阴柔气质的男人是可以、也活该被霸凌的。这,就是中国给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

一轮“娘炮”骂战过后,官方开始明里暗里“禁娘”。与当初明枪明炮的“禁韩令”、“限娱令”不同,这次的“禁娘”并没有公开的禁令。只是,从9月6日蔡徐坤声称因病缺席《中俄艺术家大联欢》录制,到9月15日钱正昊声称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湖南卫视《中秋之夜》录制,被中国式禁令训练得嗅觉异常敏感的网民都能感知到,一张“禁娘”的大网正无声撒开。

“禁韩”要我们以国家外交政治为重、不许看韩国艺人,“限娱”是以国家名义规教我们不能欣赏有“道德问题”的艺人。这样的家长式管治(paternalism),不仅由家长实施在孩子身上,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对整个国家的民众进行这样的管理。从过去的“扫黄”,到今天的“限娱”,中国公民在政府眼中从来是任人摆布的孩童,连娱乐都必须由国家批准。严肃的电影如《公众敌人》可以被禁,不严肃的娱乐八卦公众账号也能被整治。在一个禁止脏辫、纹身、同性恋出现在电视屏幕,“建国后不能成精”的国家里,我不知道文艺创作还能剩下什么。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禁娘”来了。“禁娘”释放的是什么信号?先不说日后的创作是否不能出现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作品,先不说我们从此能否再出现张国荣这样的艺人——中国官方这次所展现的,是一场大型的基于性别气质的全国性打压。这样的暗令审查,便是在告诉全国人民,女性气质是低等的、可憎可恶、上不了台面的,女性气质与“勇敢”和“有担当”无关;这样的审查,就是在告诉全国的孩子们,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别像个女人,阴柔气质的男人是可以、也活该被霸凌的。

这,就是中国给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的第一课,我们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性别角色的设置,什么是性别气质的霸凌,什么是流行文化工业;但,我们一如既往地,让我们认为“危害”孩子思想的东西直接“被禁止”、“被消失”,一如我们过去数十年对“早恋”的处理方式——仿佛孩子们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天突然就学会恋爱,仿佛孩子们私底下不懂得上网,不懂得在微博、Bilibili上找寻她们所喜爱的偶像的踪影。

也许有一天,他们中那些所谓阴柔气质的男孩子,将不得不到网上发问:“我是娘炮,我错了吗?”这一天很快到来,这一天其实早已到来。

(易子语,自由撰稿人)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2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補充一個對照例子:火箭少女楊超越被批評沒實力,她的粉絲被同時批評膚淺

  2. 其實,我很好奇,希望先釐清什麼是「娘」?內地觀眾心目中的「娘」究竟是指什麼?按照批評者的意見,「娘」多指外觀,比如唇紅齒白。而這種清秀俊逸的新男人形象則是來自韓系偶像劇無疑。但觀乎這些影視作品中的男人,骨子裏其實相當男人——他們保護女人,又對女人有着攝人心魄、強勢的進攻與佔有動機(夠保守的),各種「壁咚」、「床咚」、「胸咚」針對的是女性心理潛在的被佔有慾望,但又似乎清除了女人們不想要的一些東西,那個東西只在外觀,不在內在氣質(要說什麼是女人想要的男人——不是男人心目中自以為是的男人——就是外表好看,該體貼的時候體貼,該霸氣的時候霸氣,什麼都有了還那麼專情)。所以,我懷疑真正的「娘」可能根本就收買不了一般觀眾(多數女性)的心,比如張國榮和羅文,誰會把他們當成男人來嚮往?他們是真正的「娘」。現在一味炮治的「娘」不過是女人心目中的男人2.0。反過來說,如果這些男人不把皮膚漂白,嘴角弄翹,紋眉隆鼻,他們也只是大家慣見的「男人」而已,並未在性別意識上有任何出格玩世的表現。這麼看來,我得推翻自己原先的看法,他們不是「娘」炮,只是情慾投射的產物,或者,尤物。這個大眾心理可能更值得分析咀嚼。
    然後衍生的問題可能是,官方要禁的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再簡單不過,與其說是針對娘炮,不如說是打掃意識型態場域,淨化(簡化)觀念世界。今天是娘炮,明天就會是另一個娛樂類型,比如衣着暴露的女明星。但這動作偶合(或言利用)了一部份人的性別焦慮也是真的。

  3. 一些人一边批评“强制观看”这种家长作风,一边又要求一种来自官方的对性别问题的权威价值观。只要跳不出这个矛盾的怪圈,性别问题的讨论就必须回应意识形态上的正当性。当代社会首先是反家长制的,民族或国家主义这样的概念又受到多少批判。这些一直接受各种鼓吹成长的人,对真正的独立思考根本还没有做好准备。

  4. 作者認為要批評『實力』就要研究背後的產業鏈,這樣的要求適合產業行內人和研究員,但對觀眾和消費者來說毫無必要,我們只需批評屏幕表現就完全足夠了。
    觀眾批評『實力』問題扯上性別氣質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批藝人的走紅正正是通過販賣刻意建造相反的性別特質,而同一時間又沒有對得起觀眾的基本演藝素質,而部分受眾的狂熱又在在印證了批評者眼中的這種膚淺墮落。
    我在前面評論中提及過,其實我國乃至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都有『娘化男子』的審美傳統,大雅之堂上的戲曲名伶是上流社會的交往寵兒,甚至上升到國粹代表。又可看瀰漫男性奮鬥精神的八九十年代,羅文、張國榮等文化偶像並不缺娘化舞台形象,連同其本身的同志形象都沒時間受到『娘砲』藝人同樣的批評,因為他們有配得上其受歡迎程度的“實力”。
    所以,雖然今次抨擊『娘砲』者的反感無可避免地因為藝人的氣質前所未有地被作為主力賣點而裹挾性別混亂的歧視,但將這種歧視無限放大為男權迫害異己及異性的消滅戰時,需要更多的謹慎思考

  5. 我最早在端看到针对《开学第一课》的文章时,说讨论得最厉害的是“娘”这个问题,我还很诧异,因为在我的同温层里最初说的时候是集中在:按时开始的竟然是广告,觉得非常有问题。没想到过两天媒体上就是铺天盖地的男人不能娘炮的论调。这个议题,我个人基本上都赞同本文观点。政府对于公民思想的管控就是想密不透风,任何非主流的、或者多元化方向都不可取。此外,大众如此聚焦娘炮议题后,原本问题之一的超长广告似乎很自然地被忽视了。

  6. @FrankLiuPhD
    也許按照作者的看法,團結排外的男性群體在男權社會中是主體和執法者,所以就算不是大多數(雖然這個語境也默認了他們就是大多數),批評他們就足以指涉整個群體。舉個也許不算太恰當的例子,比如曾經有穆斯林婦女在法國海灘毆打比基尼女性,批評者對這個現象的分析也將問題指向整個男性群體,將他們納入整個男權體系,至少是穆斯林男權體系。和這個事件一樣,作出同樣行為的女性中的“自主獨立判斷選擇”被認為是非常少的,大都是為虎作倀。
    在這個認知前提下,作者的論證或許不算偷懶。

  7. @波儿
    很感谢你能把我很啰嗦的一段话看完并提出意见。我想申明的是我回复里的观点并没有站在讨论对立面的任何一边。
    你的观点我非常的同意。当然也有女性有“厌女症”的成分。“娘炮”这个词当然有歧视的成分在哪。
    但你的观点同时也印证了我对作者逻辑的思考。男性女性都有可能有“厌女症”,那为什么作者直接把问题简化而树立一个以“想征得同性认可”的男性群体为“假想敌”呢?
    这样的“想征得同性认可的”男性群体占“厌女症”支持者群体的多少比例呢?
    如果直接树立一个这种形象鲜明的stereotype,是不是能让作者之后的推论更加直接但有欠斟酌呢?
    对于一个严肃的深度文章,我只是不认可作者这样偷懒的动机。

  8. 设想一下以下的这四种情况,如果节目第二天的家长评论以及传播评论的主要人群是:
    1. 那篇广泛传播的文章作者是一名母亲,最初的探讨也全都是经过女性群体的传播中得以散播开来。
    2.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母亲,最初的探讨是在父亲们的群体里传播开来。
    3.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父亲,最初的探讨是在女性的群体里得到共鸣。
    4. 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父亲,最初的探讨群体由同样年龄层的父亲们组成。
    如果把以上父亲或者母亲的身份换成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年男性,老年女性,青年男性,青年女性,以及最初的讨论群体换做其他身份,这样的排列组合可以占满整个篇幅。
    设想这样的不同情况跟本文有任何联系吗?那一起看看下面这句话:
    “因此,攻击“娘炮”,对于认可传统性别秩序的男性而言,就是自证身份的保命牌,唯有向男性集团的同伴宣誓自己的厌女症,他们才得以维持来自别的男人的认可,才成其为’男人‘。”
    其实作者依然摆脱不了这样的逻辑:先把问题简化而预设一个假想敌,再证明这个假想敌的思维偏执,所以由此得出这个正在传播的理论就一定是一种压迫一种歧视。换句话说,这些传播反对娘炮的声音来自于想“认可传统性别秩序的男性”。可我们知道传播的途径,参与的人群,都是由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思想所组成的呢?
    也许接下来的观点有点跑题,但这让我想到了以前李安导演的一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与魔鬼共骑》。电影里有描写一个参与了南方军的黑奴。可南方作为奴隶主的代表,怎么能有黑奴参与抵抗北方军呢?这怎么可能政治正确呢?
    所以,回到本文,所有这些散播攻击娘炮的声音,一定都来自于“认可传动性别秩序的男性‘。
    也许,如果可以落俗的话,这些声音一定来在于中年油腻男。
    是吗?

  9. 他們擔心,被「娘炮審美」主導著的國家,萬一發生戰亂,就無法保證國家安全。這恰恰自我承認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戰亂,紛爭,都是由所謂「男性氣質」、「陽剛氣質」者,以及由此推演出的叢林法則所引導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假設,如果這個世界是由他們口中的「娘炮」主導,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戰亂呢?個個男人都乸型,世界永遠有和平lol
    還有,「紅唇白齒」又怎麼了?這不是一個男女都適用的審美嗎?如果一個人口唇發紫,成口煙屎,是不是就好man呢?我覺得是應該去睇醫生了。
    其實娘炮也好,陽剛也好,作為一種審美,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自由。我很難想像有一種審美,會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如果有,那也只能是那個整個社會都「不愛紅妝愛武裝」的年代的審美。
    cctv的問題就是在於,搞了一個廣告太多,質量惡劣的爛節目,強制所有學生觀看。這種秉持「統一思想,集中管理」的教育理念,才是毒害的根源。

  10. 你不一定要喜歡娘,這世上你不喜歡的東西多了,但不讓它們存在就是犯傻,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庶民的思想自由。讓它放着,允許它被放在某個位置,相信我,對你有好處。

  11. 也真是夠了。「娘」為什麼會是「惡果」是問題?和metoo和LGBTQ一樣,「娘」拉開了性別光譜,一旦多元,便不好管理,異議會更多。一切都是政治考慮。要分析社會心理,腦子裏就不能有預設的優劣標準。這反映的恰是與統治者心理暗通款曲的保守意識。

  12. 先抬上央視,再動用輿論炮轟,它的「禁」一早開始。涉及流行文化,青年歸屬,不敢明用家長式高壓罷了。

  13. 为什么“娘炮”之风盛行?我认为本质是人民追求自由、公平、正义的精神被阉割导致的恶果,追求这些需要巨大的勇气、坚韧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抛开性别歧视的偏见,从生物学角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看,男性在多数时候更具备这些特征。但如今,可以看看各自的周围,但凡坚持思考、敢于批评、追求自由公平正义的人,鲜有好下场。于是人们只好去追求纤细柔弱的玩物,来麻痹自己对于现实的失望和恐惧。广电新闻传媒机构与“真理部”打交道最多,因此也最能揣摩“老大哥”的圣意,所以荧幕上的明星,也都被挑选出一些能够迎合这种审美口味的“娘炮”来充当。

  14. 说了很多的样子,其实什么都没说,而且,不要男性气质的话,未来这个国家的路要怎么走?千万年来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什么时候过时了?

  15. 太多说到心坎里的了。
    今年暑假回家,和六岁的小侄女聊她的幼儿园生活,说到她喜欢的动画片,她突然冒出一句“男生要看男生的动画片,女生要看女生的”,当时心里的动荡不可谓不大。
    我最怕这是她幼儿园老师向她们教授的“知识”,但幸好她否定了我的猜测。一年只在寒暑假回家的我并不知道她是如何得出上面的结论的,那天我和她说了很多关于性别的问题,男孩子留长头发不叫“假女儿”,小女孩也能看《奥特曼》……
    一年中在家的时间很短,她的成长我也参与不了太多,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她未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呢,当别人都在她的世界里不断加深性别刻板印象的时候,我的努力会对她产生一些影响吗。

  16. 葉大鷹對于起用一個和自己先人氣質完全相反的演員的決定而有所不滿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他以攻擊一
    位藝人的形象來表達是不對。作者關於【傳統的異性戀秩序中】的男性集團氣質喜好見解我認為有值得
    商榷的地方:其實很多東亞國家都有女化男性的欣賞傳統,比如中國的男色審美,從帝王男寵到戲曲中
    的理想伴侶,男性都是以一種女性化的外形和性格出現的;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很多女角也由男性來演出
    ,並且富貴人家捧角、玩狎這些男性也是普遍的社會風氣。到了國族民族主義大盛的近代,梅蘭芳等擅
    長扮演女角的演員更是風靡中日,社會地位也高。反觀男性氣質最旺盛的武將勇士往往只是被貼在門板
    上避邪,上朝地位不及文官,房中花月不及才子。到了現代,【娘砲】產業鏈也是最保守的東亞國家最
    為興盛,最開放的歐美受眾鮮少。很多東亞女性在談到男性特質的時候,對“肌肉男”的反應都是“惡
    心”“暴力”(這顯然是一種從來不受譴責的定見和歧視)。
    在權力體系方面看,作者整理出男性內部抱團的一個特征是排斥“不夠男人”的同類,我們可以看到“
    假小子”女生受歡迎。很多出色的女性企業家和高管並沒在外形氣質上擬態男性,但是擁有很多“屬於
    男性”的特質,比如果斷、進取等等。男權場域裡面的競爭是很激烈的,為什麼“低男人一等”的女性
    爬上來并掙得了優勢地位沒有引來憤恨的同時“自甘墮落”的男性又遭受同類的嫌棄?為什麼他們主動
    退場、放棄競爭之後不會像文化偶像一樣受歡迎?這一點耐人尋味。
    最後,少兒的身體未曾完全發育的時候,最好的教育是展示其天然sex的自然發展形態,等到他們成熟之
    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性別認同演化自身,而不是模仿那些消費主義包裝下刻意模糊和逆轉性別的偶像。

  17. 樓上幾位正證明了作者文中所說的審美和性別角色僵化。生理男性化妝為什麼就是「奇怪」、「不自然」,甚至需要國家機器介入去「矯正」,不正是性別刻板印象的結果嗎?
    流行文化本來就是由傳媒塑造而成,肌肉男或陰柔男,深膚色或淺膚色皆然,不應該有優劣之分。大吃營養食品練出誇張的肌肉,和擦過多美妝產品的artificial程度相差無幾吧?為什麽從事後者的男性會受到更多批評才是這個議題的核心。

  18. 这篇文章讲的是性别文化与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但是我的观察,恰恰相反,目前的性别表现形式并不多样。反而呈单一发展的趋势,以韩式为主流审美的发展愈演愈烈,这种泛娱乐化的现象是大众真正讨厌的。试想,现在所谓的饭圈文化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在网络时代,确实容易受到“浓妆艳抹”的影响,这个年龄的人,似乎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对美的认知,而当前的认知是娱乐强加给我们的。女性化的男性形象也好、靡靡之音也好、硬汉也好,都是不可否认的多元化形象,但现在,确实充斥着靠浓妆、眼线就能博人眼球的娱乐之风。文章对娘炮衍生出女性贬低的意见本人觉得有些过度解释。

  19. 很多人反感的是娛樂圈禁什麼限什麼都是一張紅頭文件了事,行政大於一切。旁邊卻一大班人在叫好

  20. “禁韩”要我们以国家外交政治为重、不许看韩国艺人,“限娱”是以国家名义规教我们不能欣赏有“道德问题”的艺人。这样的家长式管治(paternalism),不仅由家长实施在孩子身上,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对整个国家的民众进行这样的管理。从过去的“扫黄”,到今天的“限娱”,中国公民在政府眼中从来是任人摆布的孩童,连娱乐都必须由国家批准。严肃的电影如《公众敌人》可以被禁,不严肃的娱乐八卦公众账号也能被整治。在一个禁止脏辫、纹身、同性恋出现在电视屏幕,“建国后不能成精”的国家里,我不知道文艺创作还能剩下什么。
    这才是问题的重点,那些自媒体的文章弱爆了

  21. 覺得有些矯枉過正是真的,但恐怕不如作者所說的包含對女性性別特質的貶低。
    儘管我對dg的很多政策和行為以及其社會動員都不吝對其動機和能力水平有最大惡意化的踹測。
    而對此次事件我卻認為是這些部門對於國內娛樂及影視圈的審美混亂,行業標準幾乎崩潰的情況作出的反應動機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無法有組織,有條理地將希望表達的意見通過具有邏輯水平的語言表述出來。
    事實上,現在整個東方流行文化,都有一個極大的問題。就是試圖通過與西方流行元素的對立形成鮮明的東方形象。
    西方女性崇尚健康小麥膚色,東方女性偶像的形象就應該是粉白的。
    西方男性強調有鬍子,皮膚粗糙有紋路也不是問題,大塊頭健壯,東方男性偶像就應該面白無須,體型瘦
    削(當然要有點肌肉輪廓)。
    但問題是西方的審美關多少是建立在自然生理選擇上演變而成的,但東方確實反向推演人為生成的。在可接受性上明顯不如西方那麼容易自然的被接受。
    就是多數讀者對於上面差圖中的男性偶像的妝容恐怕也不會覺得自然。
    所以其說是少年娘則國娘,我更認為是這次社會動員的參與者自己對於想要表達的東西不知道如何精確的表達。
    不我認為此次社會動員想要說明的
    問題,不僅僅是對男性,更包括女性,多度追求人工吸引力而失去自然吸引力。
    在內地不論是男女偶像,或者是網美,或者是來香港旅遊的女性遊客,對比在香港本地的女性,男女藝人,他們的妝容面顯給人十分不自然,十分厚重,化妝過度的感覺。
    這讓我不得不思考出一個特定中文的名稱“過度人工話化”。如果用英文,更加能表達我對這種不自然妝容的觀感。
    簡單點就是too much
    精確點就是too artificial.
    化妝不是畫裝,應該根據個體本身的生理基礎去突顯其吸引力和特徵,而不是一味的將其“稚嫩”化和“去自然”化。

  22. 「21歲的鄭銳彬是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表演系第一名,22歲的朱正廷是上海戲劇學院中國舞專業第一名 。這些「娘炮」不少都有八塊腹肌,18歲的陳立農出道前還是中學生,是校田徑隊運動員,這一切都和網民想象的「腿都站不穩」完全相反。」
    好優秀

  23. 其實對中國之外的市場,反而是收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弱化中國娛樂及流行文化的輸出能力,反而由民風自由產業成熟發達的國家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