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内阁上任以来用人的最大问题,是“老男蓝”等一帮政务官的思维保守,跟不上全球化、网路化与政府治理的趋势潮流,更与民意诉求严重脱节。其造成目前民进党施政危机,民调下滑。不过即便执政党展现颓势,国民党的支持却持续低迷,这是更奇特的效应。因为在两党政治的结构下,执政党的支持度下滑,常被视为在野党新生崛起的契机。
我们不禁要问,国民党究竟怎么了?
目前国民党与洪秀柱最大的问题,在于她口中的政治论述,回溯冷战时期蒋经国威权统治的“那个美好年代”,忽视了台湾的政治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让这些虽有美好理念的政治诉求,早已显得格格不入,更难以获得中间选民与青年世代的认同。
解构“那个美好年代”
其实回看那个“美好年代”,许多后世被批评的现象,都有特定时空下的合理性。
例如,当政治体制上党国,党库通国库或是党公职年资合并,便可能显得理所当然;当年两岸对峙的台海情势,国民党从大陆运来的黄金物资与军队,也有助于稳定彼时风云飘摇的局面。那时戒严与白色恐怖的严密控制下,没有民主人权与政党政治,也没有在野党与公民社会对政府施政的冲撞,自然呈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秩序”。而在技术官僚与菁英的领导下,台湾经济高速起飞,不存在社会分配、劳工权益、环境保护争议,也不会有民粹抬头的困扰。
这种父权统治思维,基于政治合法性的考量,被包装为三民主义的“训政时期”。在反共意识形态下,台湾更成为了“自由堡垒”与“民主灯塔”。这些政治图腾构成了洪秀柱语境中的“那个年代”。这种认知,反倒使其成为当代台湾政治的唐吉诃德,徒有向往却欠缺现实感,仿佛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
前述一切政经秩序,有其独特的时空背景,不见得适用于冷战解体、两岸和解与台湾民主化后的这个时代。新的两岸关系与政治意义,则是建立在两岸互赖合作、中华民国已是主权独立国家、多元主义、公民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这些都和“那个美好年代”有著鲜明对比。
“美好年代”与现世的对比
就两岸关系而言,洪秀柱在九二共识中著墨“一中”,是因为她始终有“中华民国正统”的认知。对洪而言,既然没有“既有疆域”为何的争议,也无须对于“治权分裂”或“两个政府”多加著墨。现阶段的两岸关系,只是国家尚未统一的过度形式而已。这种正统本位思想,也是冷战两蒋时期的“汉贼不两立”与“三不政策”的再现,所以当洪秀柱脱口说出“不是我们被统,而是我们统一他们”的观点,反而就不足为奇了。
在台湾的言论市场中,洪秀柱当然可以有自己的主张。这种认知可能吻合北京政治立场,却与两岸关系现状与台湾当前多数民意相违背──毕竟从1990年代中叶以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已经经历了巨大变迁,从过往国民党灌输的大中国认同,回归到以真实生活疆域为本的台湾认同。
在内政议题中,国民党过去对台湾的经济发展确有贡献,但是洪秀柱缅怀的只是一个没落的旧秩序。威权时代,国民党挟党国合一的政经架构,建立了一套由上而下的国家统合主义资源分配模式;亦即透过其政治权威与垄断式的权力,一方面横向整合民间的工商团体与社会组织,同时垂直性的控制了地方派系,在两个轴线中,用经济利益换取政治忠诚。
积极而言,在国家技术官僚的设计下,党国体制成为连接经济生产与社会单元的引线针头,创造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奇迹。只是经济成长创造的财富,相当比例透过绵密的政商网络,挹注进利益侍从结构,让国民党的基础难以撼动。
但全球化与民主化的潮流,让这套政经架构出现了莫大危机。过去与政经利益绝缘的技术官僚凋零后,取而代之则党内权贵与既得利益者,无力处理新的战略设定与经济转型的问题。唯一的策略,就是寄希望北京的让利与开放,其后果就是使“买办”一词在太阳花运动中不断发酵,使国民党的群众支持解体。
另一方面,利益驱动与累积过程中,坐大的地方派系已经架空国民党的地方组织系统,在号令不出或是倒戈频传的状态下,国民党只能对地方派系采取安抚或妥协,利诱的来源只剩下其庞大的党产。
格格不入的缅怀
失去道德高度的政党,不仅很难吸纳政治新血,歹戏拖棚的宫廷斗争又令人厌烦,党内唯一具有内聚力的黄复兴党部,又与整个民主社会的期待相互冲突,国民党组织层面几乎面崩盘。
在社会意识转变与公民社会抬头的当下,面对社会资源重分配、转型正义、不当党产等重大议题时,国民党的回应更显苍白无力。除了自利或被害的诉求外,社会舆论很难看到其奋力一掷的魄力。
洪秀柱所谓“故宫也是党产”、“国民党对台湾有贡献”的说法,只说明国民党与台湾当下的政经氛围,有著巨大差距。洪秀柱究竟对台湾社会氛围的理解为何?对于国民党的现实问题又有几分的认识?从她的不断试图回到“那个美好年代”的语境中,能看到的答案恐怕不乐观。
国民党要振衰起蔽,当务之急是放下身段走向现实,更重要的是应该自我反省。寄希望民进党犯错,或是将政治责任怪罪于民粹意识抬头,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鸵鸟心态。另一方面,洪秀柱对于自身角色与国民党路线,应有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清楚认知:“那个美好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复古之情与对秩序的期待,本是保守主义的基本温床,但是在目前的政经条件中,反而显得讽刺且格格不入。
(张宇韶,两岸政策协会研究员)
其實他所描述的事,在解嚴前是有的。真的很令人難過和遺憾,但那已是六十多年到二十多年前的事。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真的不是很清楚,但我要表達的是最近二十幾年正在發生的事。最近有一本台北女孩寫的書,談到北京日常生活的言論比臺灣好。在北京可以唱所欲言,但在臺灣則怕被抹紅,抹黑,惡言相向。不感發言。很多在大陸生活過的人都有同感。
大家從樓下的評論,就可以多少看到泛綠的強勢。這只是小case。比他更激烈的還有。一開始就幫你貼標籤,把打成外來人,他是主人。替你取帶有侮辱歧視的綽號。充分表露他的沙文主義。除了原住民,以他的講法,他也是滯台華僑,甚至是外僑。真的,請不要這樣。這對臺灣不好。請想清楚。
滯台中國人(華僑)說:「日常生活中,泛綠的都很強勢。意見不同的都不敢表達,怕被打,被罵,被貼標籤。」
蔣據時代,明明是主張台灣本土獨立自決的被殺被宰被關;解嚴以來沒有一個主張統或者是中國人的被宰被殺被關。
主張中國認同的才不是不敢表達,是被嘲笑;是被揭穿國民黨史觀根本是謊言詐騙;是被揭穿中國人的劣根性。
有些人連現代國家的常識都沒有。現代民主國家意見多元,結果他以為是內耗。
一直以來,日常生活中,泛綠的都很強勢。意見不同的都不敢表達,怕被打,被罵,被貼標籤。時間久了,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一些人就會受泛綠的影響,以為那才是對的,是愛臺灣的唯一方法。臺灣島內自從總統直選後,一直在內耗,各方面都在倒退,而且理盲,民粹。請大家看清楚事實吧。
沒辦法。我講的都是事實。昨天經過台北世貿門口在整修,市府停車場一天最高$180。我們針對議題討論就好。樓下的,你是理性的討論者。很好。
還有我是尊重你的思想的
不管你秉持著大中國主義還是鼓吹統一
我都尊重、也不曾對此表示過意見
只是你總是用第一人稱視角描述各地風俗民情
莫非你是鳴人,會影分身之術?
中港台的言論基本處於19世紀
你一下說自己是中國人、一下說自己是台灣人、一下又說自己是香港人、一下又說自己早移民了,搞的大家好混亂
還有你別再用第一人稱視角說著台灣如何如何
因為你口中所呈現的台灣與事實差異甚大
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完整擷取他的言論、貼到台灣的網路論壇看看網友的反應
其實去中國化的言論很多,但臺灣島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不㑹變的。不要再內耗下去,應該想如何跟大陸永久解決問題,才是珍惜臺灣,對臺灣好。”國家統一綱領”是好的方向。
近年屢出天降偉人,國際格局趨於震盪,不知道亞洲何時風雲起!
國民黨運來的黃金幾年內就被龐大的軍費開支給花光了,真正穩定風雨中的台灣是美援,論述不差但援引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