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温克坚:中国GDP破7背后

第三季度6.9%的数据,以及之前公布的第一、第二季度7%的数据,都是高度存疑的。
辽宁省沈阳一名工人在楼宇建筑地盘施工。

2015年10月19日,官方统计局公布了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其中倍受瞩目的GDP增长数据为6.9%。

6.9%的数据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是GDP破7时代的开始。经历了6月份以来股市持续暴跌和8月份人民币贬值的冲击波,各种经济危机的感知开始流行,公众对经济前景的焦躁情绪前所未有,在这种社会心理氛围下,官方统计数据的变动可能带来一系列非意图后果,因此是一个颇具当量的政治事件。

官方对此有充分自觉和警惕,因此在数据确定上往往综合了各种政治考量。反映经济真实面的客观统计数据,或许内部核心圈层有所掌握,但对外公布时必须综合各种情势,服务于政治目标。6.9%的GDP增幅看起来像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数据,既部分回应了经济萧条的现实,应和了公众不安的情绪,但也没有屈服于市场上唱衰的论调,为官方说辞留下了相应的表述空间,这种表述很多时候体现为一种复杂的云里雾里的修辞,比如官方发言人声称,虽然经济增速略有回落,但是总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和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变。一些和官方立场亲近的学者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个数据显示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甚至习本人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也说:中国仍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中国经济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不过一些立场更加中立的评论显然没有那么客气,数位服务于华尔街投投行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官方GDP数据持续稳定,将进一步强化外界对这些数据可信度的担忧。中国公布的GDP数据令人遗憾的未能提高投资者对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信任。中国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增长6.9%,只能令人对第二和第三季度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当然,对中国统计数据公信力的质疑由来已久,仅仅依赖官方统计数据,几乎无法做严肃的国际对比。6.9%的数据放在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会被认为是高速增长,但要说中国目前经济依旧在高速增长,恐怕官方自己也不会认同。

对经济运作有基本常识的人们,通过对相关经济数据进行一番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第三季度6.9%的数据,以及之前公布的第一、第二季度7%的数据,都是高度存疑的。根据曾经广为流传后来神秘消隐的所谓克强指数──也就是发电量,铁路货运量以及银行信贷来看,经济真相可能大相径庭。根据公开数据,1月至9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0.1%,几乎没有增长,1月至8月份全国铁路完成货运量22.6亿吨,同比下降10.9%,201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5786亿元。根据这些数据来推演,很容易得出经济负增长的结论。

经济衰败迹象难以掩饰

从区域经济表现来看,经济衰败迹象也已经难以掩饰,作为传统经济增长极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自从2014年以来就低位徘徊,而东北经济断崖式下降,资源大省山西经济一蹶不振,整个经济版图中,除了重庆等地有令人怀疑的亮点之外,几乎都乏善可陈。

从行业来看情况同样如此。房地产行业泡沫积累严重,但由于地方政府和银行业深陷其中,因此行业一直得不到有效调整,市场清空的力量一直没有发挥作用,虽然有包括降息降准放松限购降低房贷首付等众多刺激政策,但房地产成交额和投资额继续在低位徘徊,2015年1月至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0535亿元,同比名义仅仅增长2.6%。房地产行业的萧条,也把众多关联行业比如钢铁、水泥、玻璃等等带进寒冬。钢铁行业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网络上流转的前十大钢铁企业高负债可谓触目惊心。而作为经济先导信号的汽车行业,生产和销售数据都十分低迷,而受到经济萧条拖累,中国民营玻璃巨头华尔润玻璃产业股份有限公刚刚宣布全线停产清算,公司将与全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此外,从进出口数据,PMI数值都也表明经济活跃度显著降低,而官方曾经寄予厚望的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已经沦为政策口水,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意义。而受消费者支出放缓影响,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兴经济业态的阿里巴巴网络平台表现不及预期,增幅明显下滑,其股票市值已从最高值跌去一半。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现象和数据来证明中国经济不可能像官方数据显示的那么靓丽,但对于熟悉中国经济情景的人们,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公众对官方数据已经形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解读机制,大抵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可以被认为是繁荣增长,8%至10%可以算是正常发展,而8%以下的增幅基本意味着经济步入衰退(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官方曾经推出保八运动),6.9%的数据无疑已经寓示着经济萧条了。

可以预见,随着经济萧条持续,即使是公信力欠佳涵义特殊的官方统计数据,也将会不断下滑。依靠土地,人口和资本等要素资源粗放组合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国经济结构亟待调整,而因为体制约束,经济结构几乎没有调整的空间。有些对改革有幻想的声音,希望通过所谓改革红利来刺激经济发展,但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落空,到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都表明受制于意识形态和既得利益的约束,经济改革已经停滞,经济体甚至面临着市场化逆转的风险。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而政府原来掌握并使用的政策工具,比如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都到了埋单时刻。政府主导的大量投资除了形成过剩产能,浪费项目以及众多鬼城之外,也积累了巨额的债务,中国债务/GDP比例已经超过250%,巨大的债务压力意味着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到了一轮大规模贷款投资的“清算期”,“明斯基时刻”阴影高悬。而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生变,人民币贬值预期依旧强烈,第三季度资本外流已经接近3000亿美元,对国内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流动性都构成严重压力,外汇危机爆发的风险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大。

面对危机的态度差别,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危机后果。东南亚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这类对经济危机的认定和符号化表述,促使人们切换到和危机相应的特定编码系统,导致心态,意识和行为调整,无数个体自主自觉的调适行为,叠加和综合起来就是社会走出危机的过程。而在中国经济情境下,经过粉饰的官方数据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众心理,官方也会因为政治需要而限制对经济真相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拒绝直面危机的鸵鸟姿态,或许可以在短时内维持某种稳定的幻觉,但客观上把社会大众抛入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景地,影响公众对危机的正常认知,等危机真正袭来的时候,往往会造成更强烈的恐慌和非理性行为,整个社会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