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端选书:在心灵的水泥地上种花

当我们变得越发不安和焦虑,该如何自我救赎、为生命找到出口?
读书时间

心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有元素中最美妙也最难测的部分。纵然我们会有喜悦、幸福、满足等令人向往的体验,在人世浮沉中,痛苦、焦虑、创伤也与心灵如影随形。

在大时代,战争、灾难、流放,生离和死别都是家常便饭,每一颗心灵都分享着大地的裂纹。而在和平年代,社会、工作、爱情、家庭也都会带来焦虑与不安。午夜梦回,无人可以逃脱孤独的历练,叩问存在的意义。

英伦才子 Alain de Botton 在《身份的焦虑》中说,“治疗身份的焦虑并无灵丹妙药。但我们可以尽量去了解它、讨论它。”我们选出了这 10 本书,和大家一起掀开心灵层层叠叠的遮蔽,触摸深处幽微的苦痛,为了和解和救赎:

凝视它。发掘它。超越它。

1.

《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

作者:贝塞尔‧范德寇 Bessel van der Kolk

大家出版社

2017

从家庭暴力到校园欺凌,从失恋到丧亲,从童年时期的缺爱到天灾人祸,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太多的创伤。在经历过创伤之后,人们常常困在痛苦的深渊无法走出。这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大脑和身体发生了一连串真实的生理变化,不受理性和意志的控制:身心俱裂的一刻,不断在记忆和神经系统中不受控制地反复播放,本能的防卫机制拖着身体回到那个伤痛的过去。严重的心理创伤,不但会剥夺人正常生活的能力,也会摧毁人对自身和外界的信任。作者提出,处理精神创伤的关键,是运用脑部本身的神经可塑性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活在当下,并最终重建对自己的掌控。

2.

《关键音--没有巴哈,我不可能越过那样的人生》

出版时间:2017/06/28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作者: 詹姆士‧罗兹(James Rhodes)

“没有古典音乐,我当时早就死了!”对于詹姆士·罗兹而言,古典音乐不是用来装饰教养与品味的艺术道具,而是人生的避风港。若不是巴哈,他将继续活在儿时的阴影中,放弃爱与被爱的可能。音乐的出现弥合了他内心的破碎,安抚了他的疯狂。这本书是詹姆士写给古典音乐的情书,也是一段被音乐挽救的人生自白。

3.

《逃,生:從创伤中自我救赎》

作者:鲍赫斯•西吕尼克 Boris Cyrulnik

心灵工坊

2015

经历过重大心理创伤的人,该如何走出深渊,找到生路?命运多舛的儿童,长大后是否能够摆脱不幸的阴影?他们还能够长成健全的大人吗?心理医师西吕尼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本书中,他一面回顾二战期间犹太屠杀带来的集体创伤,及身为犹太后裔的成长历程;另一方面以心理学角度看待受创的儿童如何展现惊人的心理韧性,指出人能够在创伤后重建自身对于世界的信任和连结。

4.

《房间》

作者:李智良

香港kubrick

2008

本书是一名“精神病患”回溯其十二年服药生活的“自我诊断”和生活笔记。作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反思在“精神病”被医疗化的背后,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个人的生命节奏被资本体系所掌控、所瓦解。当社会变成了一个运行琐碎程序的大机器,人们被严格地装进社会建构的模具里,不再有自主性,无法体察生活的意义。为了寻求安宁,作者从一座都市逃到另一座都市,却只是从一个牢笼到了另一个牢笼。他在不断的逃离之中,对抗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剥削,寻找属于他的净土。然而,在这个“全面战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现代性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向前漂流,无所不在的规训力量压迫着人性的存留空间——也许我们根本无处可逃。

5.

《哀悼乳房》

作者:西西

洪范

1992

在癌症病魔的笼罩之下,人常常会对自己的生命有全新的认知。本书讲述了作者在罹患乳癌之后,对于身边的人事物以及自己生命的体悟和思考。她用轻快诙谐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患病之后生活的情状,写自己治疗的经历、病后的种种反省、亲朋好友的关怀,以及在打击之下重建信心的过程。种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面对乳癌的乐观和勇气:这个自认“并不比任何人勇敢”的女子,在乳癌的阴影之中,慢慢学会直面如真似幻的人生,决定好好活下去。在她对乳房的“哀悼”之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热情和渴望。这是一本关于失去的故事,一本关于生命的书。

6.

《愚人学校》

作者:萨沙·索科洛夫

启明出版

2017

这是一本奇妙的小说,一本颠覆俄国经典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之作。这本书讲述了一名年轻学生因精神疾病就读特教学校时发生的故事。在书中,各种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皆随主角和故事叙述者的意识流动,移转的时空、跳跃的逻辑、丰富而狂乱的想像,使得自我意识的对话冲破语言的极限,诗意而疯狂。精神分裂的主角有着丰沛的想像力,并以此抵抗世界的一切纷扰,他在自我的世界里是自由的。在作者眼里,那根本不是什么需要治疗的精神疾病,而只是这无处逃脱的世间给自己留下的一点喘息的空间。说到底,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何为圣,何为愚?对于人性和心灵的永恒思考,是这本书的主旋律。

7.

《心理韧性的力量:從创伤中自我超越》

作者:鮑赫斯‧西呂尼克 Boris Cyrulnik

心灵工坊

2016

在面对挫折和创伤时,人们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越挫越勇、重获新生,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心理韧性”。本书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心理韧性”从何而来、如何作用,重新阐释“创伤”对人的意义,并且提出了锻炼心理韧性的“矛盾整合法”: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创造新的意义,将痛苦的往事改写为“美妙的不幸”,是我们承受苦难的方法。除此之外,作者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社会的心理复健,指出社会论述对于创伤恢复的影响。一个更加包容、更懂得倾听的社会,才能给受创者心理上的支持。

8.

《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医学》

作者:艾倫.法蘭西斯 Allen Frances

左岸文化

2015

拖延症、暴食症、抑郁症、注意力缺失症⋯⋯你也有心理疾病吗?在这个时代,心理学大热,种种生活问题都被当作“病症”,人人都感到自己有必要接受治疗。然而,在本书作者、法兰西斯医生眼中,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过度诊断,将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贴上了疾病的标签。他指出,情绪起伏和低潮状态都是人类会有的正常状况。,人们天生有恢复能力,能够自我疗愈,不应被当作是精神疾病。本书号召我们珍视人性的全貌,不要躲在所谓“诊断”的背后,一点一滴放弃人类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把正常的人生变成黑白。

9.

《只要活着:长崎原爆幸存者的生命故事》

作者: 苏珊.索瑟德 Susan Southard

马可孛罗

2017

对大部分国家而言,原爆是世界大战的终点,但对于长崎的原爆幸存者而言,他们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作者苏珊.索瑟德耗费超过十年的时间,访问了许多原爆幸存者、学者、医师,试图重建在原爆之后的几天、几个月、几十年里,受波及者如何生活、如何自处、如何看待伤痛的过往。作者写就这本原爆幸存者的生命史,不但揭开了这段遭到忽视的惨痛历史,使得世人能够了解核战带给人类的伤害,也带领我们在这场悲剧中,重新思考“人”的价值。

10.

《不要静静走入长夜:大艺术家如何面对死亡,在死亡之中度过日常》

作者:凯蒂‧洛芙 Katie Roiphe

木马文化

2017

如何面对死亡?这仿佛是一道永恒的难题。本书作者爬梳了大量文献,访谈了五位创作者的家人、朋友和看护,试图向读者呈现五位大艺术家面对死亡的方式。从他们最后的时光开始,作者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经历的情感纠结和思想艺术创作一一回溯,探讨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恐惧和执迷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投射。在生命迫近终点之时,这些伟大创作者们既有超凡的勇气和深刻的洞察,也有着无法避免的自我欺瞒和自我安慰。在这本书中,这些创作者们作为一个“人”的特质有了丰富而立体的塑造,使人们加深了对于他们思想和艺术的理解。

青鸟书店

地址:台湾台北市八德路一段 1 号玻璃屋 2 楼

电话号码:+886 2 2341 8865

营业时间:周一至日,10:00 – 21:00

端传媒会员优惠:店内饮料 9 折

水牛书店

地址:台湾台北市大安区瑞安街 222 巷 2 号 1 楼

电话号码:+886 2 2707 7003

营业时间:周二至日,11:30 – 21:30

实验厨房供餐时间:中餐 11:30 – 14:30,晚餐 17:45 – 21:30

端传媒会员优惠:店内饮料 9 折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我相信文中提到的英倫才子名稱是“Alain de Botton”。

  2. 再推薦一本書《低飛的自尊》

  3. 圖書照片顯示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