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宥勋:月薪六万的总统厨师、千元法国菜,餐饮CP值究竟怎么算?

优秀的厨师更像是顶尖的职业运动员,他们值得怎样的“价格”和“价值”?这或许是计算“CP值”时,可以再多想想的。
风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台湾人开始流行“CP值”这个名词。不是Pokémon Go里面的战斗力数值,而是“成本效益比”(cost-performance ratio)的意思。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最常出现在关于饮食的讨论,拿来形容某种食物、某份餐点、某家餐厅是否值得一尝。但在台湾人的饮食讨论中,“CP值”却又时常被简化为份量、食材与价格之间的比值,其他比较“不客观”的价值,比如口味、体验、做工精致程度,都已排除在考虑之外。

这样的思路造成了一种结果,那就是许多台湾人在面对一份烹调完成的餐点时,常常误以为“食材”就是成本的全部,所以总是容易低估了其他面向的成本,认为合理的售价应该只是“食材价格加一层利润”。

这样的错误观念,不断影响着台湾人对饮食的价值判断,形成一种牵制着台湾餐饮产业的力量。稍微久远一点的例子,有“胡须张”卤肉饭涨价引起众怒(注1) 、有“鼎泰丰”炒饭加酱油收50元惹议(注2) ;近一点的例子,则有马英九的50元中兴便当 (注3)、蔡英文月薪六万的个人厨师、以及蔡英文在苗栗品尝的千元法国菜等“总统级议题”。

被忽略的成本

台湾人对这些小事件的“估价”,其实与餐饮业界的运作实况严重脱节。我也是在太太开设了甜点店,从旁观察了好一阵子之后,才发现自己深深的无知。餐饮业界的生态和分众十分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但这些时常被人忽略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食材以外的必须开支;二、厨艺人才的价值。

先谈食材以外的开支。当一份餐点来到客人面前时,它的定价并不是只有「食材」这个成本而已。在比较精致、稍有讲究的店家里,食材应当仅占售价的20%到30%左右。我所谓的“稍有讲究”,并不是数千元台币的大餐等级,而大概是让一名穷学生会有迟疑的数百元等级而已。而在愈是低价的餐饮区块,食材成本的比例就愈高,比如台湾社区中的“西点面包店”,可能就是在50%上下。但即使是低价市场,也不是像常人想像的一样,只是“食材价格加一层利润”。

剩下的成本都去了哪里?有几个立即可见的开支:店租、设备、水电、人事、行销、耗材⋯⋯等。这些开支,在不同的业种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店家需要强大的冷藏设备,则电费和购买机器的费用、机器的折旧费用都须纳入考虑;夜市鸡排摊的油锅整夜不停,那也就有整夜的瓦斯费用。上段提到不同业种的食材所占比例不同,就是各业种的经验法则凝结而成的“速算法”,差不多在这个比例上,就足以支应本业的所有成本,让业者在推出产品时,可以快速估计出一个能合理的价格。有些成本是雷打不动的,比如地租、厨具和食材,你用什么等级的东西就会得到什么等级的结果,丝毫取巧不得 (注4)。所以许多商家试图压低成本时,就会把脑筋动到可以压榨的人事成本。号称台湾小吃之都的台南、或者许多大学附近的小吃店之所以能那么便宜,往往都是靠着不正常的低薪榨出来的,比如在今年稍早,东华大学附近的志学街就爆出了时薪仅有80元,低于法定最低薪资三分之一的店家。

而在比较高端的餐厅,这些成本项目都可能有更进一步的扩张。就以蔡英文最近一次在苗栗光顾的“法国菜”餐厅来说,之所以识者都认为每人每餐一千多元的价格非常低廉,就是因为这类餐厅需要注意的细节非常多。同样是食材,寻常餐厅可能买100公斤可以用95公斤,但好的餐厅需要挑去不美观的部分(菜叶有斑点、边缘蜷曲、破损⋯⋯但蔬菜经过运输,怎么可能完好无损?)、削切食材形状(牛排熟成之后必须修掉边角,有些法餐中的胡萝卜和马铃薯要削成梭形),100公斤进来也许只剩下七、八成可用,但进货的钱还是得付。而这些要求也会派生新的储存和人事成本,比如说,为了挑去不美观的叶菜,餐厅可能得专门雇一个人来挑捡一整天的菜。而为了保证每份餐点的品质,这些东西也不能久放,稍不新鲜就要“打掉”,这些耗损也必须摊回成本当中,比如甜点就是一种无论如何都要先做好、但没卖掉就只好通通认赔的商品。这都考验着店家“抓量”的技巧,但即便老板非常有经验,也都必须在成本里面计入“no show”(客人订了位却爽约)的风险。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菜单上看到的定价,都是这些成本拉锯之后的结果。

消费者当然可以选择“把钱花在刀口上”,选择食材占比更高、价格更低廉的餐点。但台湾消费者很少意识到的是,这样的选择并不会让你真的赚到什么,因为你付出的是体验的降低或风险的增高。我并不是在鼓吹一种高消费至上的理念,我想表明的是:许多高价的商品之所以存在,是复杂市场机制和成本模型的综合结果,并不是漫天要价,用奇怪的道德标准牵制它是毫无意义的;消费者所要做的,是在自己能力容许的范围内,找到最合宜的选择。而合宜并不等于便宜,更何况人们以为便宜的,常常只是成本被转嫁到其他地方。比如说你的慢性病医药费,很可能就是经年累月节省省出来的。

厨师的工作不但关乎美学、品味,更是关乎身体实作。
厨师的工作不但关乎美学、品味,更是关乎身体实作。

厨师的技艺价值

最后,我想谈谈这些可见的“价格”以外的,关于厨师的技艺所应得的“价值”尊重。

在上述的计算里,我们并未细究所谓的“人事”成本。事实上,人事成本可能是整个成本模型当中,最难精确估量的部分,因为优秀厨师的养成非常不容易。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厨师的技艺当中,有太多近于艺术技巧的“默会知识”。这些技艺的精微处,是没办法透过一份精确的食谱、一张详细的SOP清单就学会的,它需要长年的经验,但却又不保证经验就能让你学会。

以我比较常观察到的甜点来说,很多细节都近乎神秘的直觉,因为温度、湿度、每批食材状态的细微差异,都让人无法以定性定量的方式思考,而只能用比喻式的语言来说明:“如果把搅拌桨拉起来,泡芙面团会滴落成一个倒三角形,就是湿度刚好的状态。”但何为“倒三角形”?如果两侧边呈内凹弧线算不算?如果先滴落一块、剩下的形成倒三角形,算不算?这种描述近乎文学评论中,以一个意象说明另一个意象的状态,中间巨大的误差区间,仅能依赖主厨的临场判断。或如黑巧克力在调温时,温度必须先降后升,最后要落在摄氏30度到32度之间,披覆时才会有漂亮的脆度和镜面光泽,不会产生油斑。但这2度还不是最严苛的,可怕的是:温度愈接近32度,结晶的状态会愈完美,然而一旦超过32度,巧克力的亮度和脆度就不够、也会出现油斑。因此,主厨必须在这样窄小的温度区间内,完成披覆的工序,挑战自己可以多接近那条“死线”。如果你不小心超过32度,你还可以重新调温,但同一批巧克力只有四到五次的机会,调温太多次的巧克力,也会永远失去光泽,不管原料多好。

因此,优秀的主厨往往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都是纤巧无比的艺术家,极端精密地控制自己的肉体,演出各种尖端技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粗重的且长工时的体力劳动者,在例行的备料和出餐时战争般的节奏中度过每一天。这不但关乎美学、品味,更是关乎身体实作。日本法式甜点教父级人物河田胜彦在他的书中,就呈现了这样的拉扯:“最近,我听到甜点职人被称为‘artisan(工艺家)’⋯⋯也许是甜点职人被有些人形容成略微时尚的职业吧,但我觉得这样称呼甜点职人有点格格不入。我希望甜点职人被称为‘ouvrier’(工匠),这个字具有劳动者的意思。”我太太也多次对我描述,当厨房里面有两个以上默契绝佳的人一起工作,并且状态十分顺利时,她会感觉自己整日的工作,就像是在跳一支华丽的双人舞一样。身体会融入一种相当舒服的节奏当中。

河田胜彦的观点未必要全然同意,但他点出的肉体劳动面向是非常精准的。而在从事文学创作的我看来,优秀厨师们还有一项非常不可思议的任务,那就是稳定性。对于写作者来说,我可以耗费数年写出一部好作品,就被认为是重要的作家(或者耗费超多年所以让别人误以为我的作品完美,比如王文兴),然而这其实只是一次性的表演,书是可以不断复印的。厨师们却必须在日复一日的营业当中,每一次都做到完美的状态,昨天的成功并不会是今日的保证,在这声名如流水的世界当中,只有极端的自我控制和稳定性才是可以依恃的。每天都做类似的事情,却要在熟极而流当中突破极限,然后再把这样的极限深深烙印在身体模组上,使之成为日常。在这点意义上,或许优秀的厨师所呈现出来的美学并不是工艺家,也不是劳动者。

他们或许更像是顶尖的职业运动员。而这样的人,值得怎样的“价格”和“价值”?这或许是计算“CP值”时,可以再多想想的。

(本文感谢黄浩嘉的协助。文责仍由作者自负。)

(注1)“胡须张”的例子,其实是平民小吃往精致化转向的结果,在提升各方面体验的情况下,成本当然不能与路边小摊相比。同时,它也设置了先进的中央厨房,严格控制制程的稳定度。

(注2)“鼎泰丰”的例子,则比较近于“为了客制化要求,改变既有流程”所产生的成本。50元并不是买酱油,而是买一个特殊服务。

(注3)“中兴便当”看似省钱,但是事实上是以“搭伙”的形式进行,把人事管销等成本嫁接到别的单位上了,并没有真的省到什么。

(注4)当然也是可以用劣质的食材以次充好,比如台湾过去几次重大的食安事件。但这样做其实是冒着商誉毁灭的风险在做生意,风险也需纳入成本考量。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這樣講賣黑心便宜貨的會不高興喔 隨便戳到人家的點不好喔!台灣人本來就是有就好的心態,因爲賺不多 政府又A,都是要想辦法存錢省吃簡用一輩子 ,最後這些錢也用在被建商政府洗高的房價上或其他更白痴的地方用了一輩子去換,而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這是台灣的命啊 不然怎會什麼人才都是台灣人在國外而不是國內

  2. 總之,所有員工只值22k,沒有例外
    超過的都是超額報酬,自己愛投資的沉入成本,別轉嫁給消費者身上!
    反正大家都是小資族,越賺越少,超過價位的就自己帶便當,看這些公司慢慢倒下吧!
    -一天三餐只花100$的人留

  3. And..抱歉我找不到可以改錯字的功能..也不給分段,真糟

  4. 樓下,其實所有東西背後都有附加價值這東西我們都懂...國人撿小便宜的心態也如文中所說..是個會造成"不尊重專業"的大問題.
    我有認識個人看了這篇文章很爽快的引用了王爾德的名言:「憤世嫉俗的人知道每樣東西的價格,卻不知道半點價值」
    這也沒錯
    但重點應該是「人家知道每樣東西的價格,知道附加價值、卻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用他繳的稅買的單」啊..?我們的總統不吃月薪六萬廚師的法國菜真的就會營養不良導致政策不停轉彎嗎?(那照目前這麼看六萬應該不夠..)
    他不講還好,他一講我就想到年羹堯的菜心價值應該也很高...
    他要講物品的附加價值可以...是個好議題
    但要拿這好議題替我們的總統過的很爽護航...就好像文不那麼對題了
    (其實樓下你說的也沒錯..整篇文章看起來像事先寫好中間..在因應自己想護航的議題加個標題收個偉..)

  5. 「而合宜並不等於便宜,更何況人們以為便宜的,常常只是成本被轉嫁到其他地方。比如說你的慢性病醫藥費,很可能就是經年累月節省省出來的。」最後一句話跳太快了,作者這樣的結論是怎麼得來的?跟前文幾乎完全沒有關聯!你暗指不夠便宜的食物就是用黑心食材做成的嗎?這跟前面的鋪陳完全沒關係,說服力糟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