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在银发族游行支持年轻人抗争后,我们该如何理解香港世代之间的关系?

在反逃犯条例修订运动里,世代撕裂论还适用吗?还是大家开始互相理解?

2019年7月17日,年长市民发起“香港银发族静默游行”,下午5时在遮打花园集合,游行至政府总部外。

2019年7月17日,年长市民发起“香港银发族静默游行”,下午5时在遮打花园集合,游行至政府总部外。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小二2019-07-17 发起

在反逃犯条例修订运动里,世代间是更加撕裂?还是开始互相理解?

银发族游行支持年轻人,能否打破“废老”对“废青”的社会印象?

由Facebook专页“银发族老而不废”发起的银发族静默游行于7月17日下午5点举行,一班“银发族”老人身穿白衣,由中环遮打花园游行至金钟政府总部,重申6月以来反逃犯条例修订示威者的5大诉求,包括“撤回修例”、“撤销检控”、“停止搜捕”、“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及“实行双普选”。

这次游行的目的是由老年人“用温柔而有力的静默,告诉年轻一代,他们并不孤单”。同时,示威者穿白衣黑裤游行,象征为崩坏制度默默送终。

端传媒在现场所见,参加这次游行的长者人数不少,人群中亦有几位较年轻的面孔相伴。现年73岁的朱伯表示,今日走出来是要重申诉求,反送中和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他对近日警民冲突屡次升温感到担忧,并形容警方在14日进入沙田新城市广场的举动是“拨火”。他寄语年轻人:“继续努力,继续加油,不让政府用拖字诀!”

年长一辈是否明白年轻示威者的勇武抗争?60岁的马太表示,最初并不同意,但特首林郑月娥一意孤行,令她开始明白年轻人的行为。64岁的Anita表示,政府不听意见,回应只是刺激年轻人,虽然自己担心武力,但明白除了抗争别无他法。马太希望年轻人“保重身体”,Anita则想说“多谢佢地,要忍耐,要执生!”

游行发起团体“银发族老而不废”在网上发布不少文宣,其中一张设计图片中,两位银发长辈站在黑发年青人前方,图片写著“守护年轻一代”。在游行的宣传中,撰稿人引用诗人 Dylan Thomas 的名诗《不要温顺地走进良夜》,其中一句写著:“背对着光明的余焰,咆哮吧,咆哮”(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在7月15日的记者会上,从事社福界36年的孙励生先生透过发言鼓励年轻人。他表示,香港社会过去40年一直把青年人标签为“边青”、“隐青”、“愤青”、“废青”,视年轻人为问题,却从未关心年轻人的心声。但他认为,这次“反送中”运动,年轻人反过来令全社会醒觉,关心制度败坏,他们其实是“心水清”(粤语,指看事物看得透澈)。

自6月开始的连串“反送中”运动,“年轻人”一直是抗争运动中行动力最强的群体。年轻人包围立法会及政府总部,在“连登”网络论坛上动员议政,并于71冲入立法会。然而,年轻人的行动未必一定与社会其他世代保持共识。“世代撕裂”一直是香港社会议论不休的现象。

6月下旬开始,“反送中”运动扩散社区,遍地开花。市民自发于各区建立“连侬墙”,以Memo纸贴满公共空间及行人通道的墙壁,表达对运动的心声。有反对运动的市民曾到场撕下字贴,更发生几次打斗事件,例如九龙湾一名中年男子连拳挥打2名青年义工、长沙湾一名南亚青年向撕纸中年男士挥拳等。多次民众争执,对阵双方往往是年轻人与中年人。

然而,舆论中亦不乏对年轻人的抗争持同情、理解态度的长辈。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周永新早前在明报撰文,批评政府管治思维落伍,没法理解年轻人的价值观念转变。他认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功夫,已无法回应年轻人对社会公义及公民权益的诉求。

对于追求民主、公义等价值观的年轻人,学者沈旭晖撰文指出,香港的年轻人是反映了“后物质主义”浪潮。他指出,上一代或会认为社会稳定凌驾于价值追求,示威者不应破坏物质繁荣,但作为示威主体的青年,“情感危机比物质匮乏更严重”,年轻人拒绝精神苍白,并不能单纯以利益理解。

网台“城寨”的时事评论人刘细良亦表达了类似观点,指年轻人是出于对未来的绝望才勇于抗争,不畏刑责。他回忆成长于港英时期的香港人,有所谓“四仔主义”(即买楼、买车、娶老婆、生孩子),因此上一代会劝年轻人不要为抗争赌上前途。但刘细良指,随著2016年旺角骚乱后年轻人被判刑、民选立法会议员被DQ取消资格后,年轻人已看不到前途。

在这次反逃犯条例修订运动后,我们该如何理解世代之间的关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