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从《十年》到《树大招风》,赢在艺术还是政治?

当艺术价值不再是唯一标准,地缘政治、主流价值、新旧更替,哪一个是你评价电影的依据?

端小二2017-04-16 发起

《树大招风》于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囊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与最佳剪接5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树大招风》于今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囊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与最佳剪接5项大奖成为大赢家。摄:陈焯煇/端传媒

Qu’est-ce que le cinéma? 电影是什么?这贯穿法国电影理论大师巴赞(André Bazin)一生的问题,放在今天迷人如初。你喜欢电影吗?关于剧集你想说什么?欢迎来到逢周日的圆桌Cinematheque,一个令人欲罢不能的光影世界。

4月9日晚,第36届金像奖颁奖典礼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3名青年导演独立拍摄、交叉剪辑的《树大招风》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男主角5项大奖。

《树大招风》讲述 1997 年,香港主权移交在即,三大贼王季正雄、叶国欢、桌子强 (季炳雄、叶继欢、张子强)的犯罪经历。故事借三位真实人物,侧写香港社会在97前夕人心惶惑、坐困愁城般的集体焦虑。电影的时代隐喻吸引了评论者的关注,于上映时广受好评。

相比与电影艺术本身,这部电影背后的政治意涵和时代背景有更深广的讨论。去年,电影《十年》获得最佳影片奖,曾被批评政治立场凌驾美学判断。我们的撰稿人邓正健评价道,从《十年》到《树大招风》,“香港金像奖是在对这份本土认同进行一年一度的总结。

去年《十年》得奖,电影备受争议的政治意涵、为人诟病的摄作水平,引起了大众对艺术和政治之间纠结难分的反思。一部艺术上出色的电影,难道不可以有政治意涵吗?反过来问,一部电影只要在政治上回应时代需要,就是好电影吗?在香港目前政治环境底下,香港电影还能避开政治吗?它需要避开政治吗?

电影奖项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历史政治、文化价值、新旧更替等诸多考量因素的综合产物。除了艺术价值本身,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评奖。我们想问的是,从《十年》到《树大招风》,香港电影对于社会的政治情绪,是否有更深刻的反映,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从《十年》到《树大招风》,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是赢在了艺术还是赢在政治?

评价一部电影好坏时,你的标准是什么?

电影奖项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