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民族主义引发的伤人事件:在“爱国言论”与暴力行为间陷入两难的中国政府

虽然民族主义在中国舆论场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极端言论转化而来的暴力行为也是中国政府不乐见的。

2024年6月28日,中国天津,天津塔夜间亮灯悼念胡友平。根据新华社报道,苏州市居民胡友平试图阻止嫌疑人在校车袭击两名日本公民,过程中受伤不幸身亡,她的英雄事迹受到表彰。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6月28日,中国天津,天津塔夜间亮灯悼念胡友平。根据新华社报道,苏州市居民胡友平试图阻止嫌疑人在校车袭击两名日本公民,过程中受伤不幸身亡,她的英雄事迹受到表彰。摄:VCG/VCG via Getty Images

昌西

刊登于 2024-07-05

#舆论观察#民族主义#中国政治

2024年6月,中国先后发生两起针对在华外国籍人士的袭击事件。2024年6月10日,四名美国籍教师在吉林市北山公园被一名本地男子持刀刺伤。在半个月后的2024年6月24日,苏州又发生一起涉及日本籍学童的袭击事件,事件造成一名中国籍校车引导员伤重不治身亡,以及日本学童与学童母亲受伤。

临时处理“煽动中日对立”言论

在应对两起事件时,中国政府均以“偶发事件”的说辞回应传媒疑问。6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面对美国籍教师公园遇袭案时表示:“警方初步判断此案系偶发事件,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在记者追问这一事件是否会影响人们赴华的决定时,林剑则表示“我想再次强调,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6月25日,在被东京电视台记者问及苏州与吉林市的袭击案件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复称:“类似这样的偶发事件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

但在另一方面,搜狐网易新浪腾讯、抖音等中国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均在6月29至30日期间发布“关于处理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相关违规内容的公告”。在事件发酵的一周内,中国政府此次的处理与以往的“战狼外交”区别巨大。在网信部门要求各个社交媒体与门户网站开展“整治行动”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能够观察到,虽中国官方称为“偶发事件”,但此类事件与中国政府长期允许,乃至鼓励的民族主义言论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上一次中国政府由于外交事件而整治社交媒体,还要追溯到2020年4月,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召见中国大使,表达对中国网络平台上出现的“哈萨克斯坦为何渴望回归中国”文章的不满。事件以微信删除超过200篇类似文章,封禁超过150个账号结尾。

在各家互联网公司所使用的通稿公告中,均提到了“宣扬“抗日锄奸”,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散布质疑苏州救人牺牲的校车司乘人员“是日本特务”等诋毁言论;炮制“最好全日本沉岛,早日种族灭绝”等极端民粹主义言论”。而这样的言论,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早已属于“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状态。除此之外,在中国互联网平台当中的影视剪辑,影视解说一类的短视频账号当中,还时常出现“小日子”、“巴嘎”、或使用“一只”、“一头”此类在中文当中适用于动物,而非人类的量词描述日本人。包括在播放战争片或者“抗日神剧”,在镜头描绘日本军队惨败,或者日本士兵阵亡时,使用“好日子”一类的喜庆配乐,以戏谑、调侃、嘲讽的方式散布对日本的仇恨。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