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大陆深度

涿州之灾:“保卫北京”?极端气候下谁影响灾难的流向?

未来面对日益无常的极端气候天气,政府要如何救灾才是负责任的?

2023年8月1日,中国涿州,救灾人员正在疏散村内被困市民。摄: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8月1日,中国涿州,救灾人员正在疏散村内被困市民。摄: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郑昶人

刊登于 2023-08-07

#涿州#极端天气#中国#评论

2023年,中国华北水灾如此严重,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简单。归根结底,这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极端气象事件,在两个台风系统的水汽输送下,太行山和燕山脚下的京津冀地区在几天之内达到了一年多甚至两年的降水量,形成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这种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不同于流域内长时间降水形成的逐渐涨水,后者即便基建不足,还可以通过加固堤坝、修建临时分洪道等等方法避免决堤、溃坝等等,而这次的洪水来了就是来了,全看平时有没有足够的水利基建。

特别是距离山脉更近的北京门头沟区、河北涿州城区,原本就容易形成急速下冲的山洪,而史所罕见的暴雨在几个小时内就快速涨水成灾,更加难以防备。实际上,由于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导致的用水增加,华北在过去几十年面对的更多是干旱而非洪涝,很多以前的发达水系现在都退化成了季节性的,夏天下雨就有水,更多的时候可能和断流没有差别。包括白洋淀,若非雄安新区重建生态,可能已经干涸。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除了社会意义,政府也非常清晰地理解灾难应对的政治意义。

但这个问题也很复杂。任何灾难都不止是单次的自然事件,而是前前后后的过程,防灾、救灾都是灾难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些人类的部分,通常都能够追溯到政府层面。人类社会之所以形成复杂组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应对灾难,集中资源的政府是天然的最终责任人。特别是自古水患严重的地区,专门有历史假说认为古代集权政府的诞生,是为了集中资源修建大型水利设施,中国就是其中一例。

应对灾难的水平可能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任何天灾,无论致灾的自然因素极端水平有多么严重,政府都不可能推脱责任。用习近平自己的话说,“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除了社会意义,政府也非常清晰地理解灾难应对的政治意义。中国政府一直以家长式的保护角色自居,可是,这次从应急到救援政府反应为何那么差?未来面对日益无常的极端气候,政府要如何救灾才是负责任的?以及,这只是中国的责任吗?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