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后疫情的中国宣传:放弃宏大叙事了吗?谁主宰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已经胜利的叙事没有了现代性的无限进步空间,就无法给政权进一步提供来自内部的现实合法性。

2023年1月15日,中国深圳,深圳北火车站候车大堂摆放了一个用花堆砌而成的中国国旗装饰。

2023年1月15日,中国深圳,深圳北火车站候车大堂摆放了一个用花堆砌而成的中国国旗装饰。摄: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李大猫

刊登于 2023-01-30

#李大猫#中国#评论

“处心积虑的无聊”,这组矛盾修辞法用来形容2023年央视春晚再恰当不过:不仅回避了一切社会热点,连歌功颂德的声音都奄奄一息。如果说春晚早就缠绵病榻了好几年,今年则是当众拔掉了呼吸机。

春晚的破罐破摔可以看作近期中共宣传领域变化的缩影:2022年下半年起,劳民伤财的防疫政治走到了强弩之末,尤其是宣传机器——从四通桥事件到白纸运动,再到泄洪式开放后的死亡、恐惧、谣言和混乱,国家宣传的缺席分外扎眼。不仅传统官媒不再以任何宏观层面的官方叙事和阐释修补中国故事,连习近平政府引以为傲的社交媒体年轻化宣传阵线也没有动作。

无论是近几年培育大批“小粉红”的二次元化、萌化欢乐宣传,还是左派记忆中灵活强大、深入民心的社会主义“思想工作”,哪怕是刻板印象中威权国家铺天盖地的洗脑工程,现在都很少见。人们在日常言论和思想领域感受到的影响和控制,几乎全来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即网信办)。

“后疫情”也是“后宣传”时代,网信办成为中共意识形态工作仅剩的法宝,它的安全管理和审核逻辑主导着思想领域。宣传式微,网信办崛起,背后的动力究竟如何;不同的工作逻辑和风格,又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表达产生怎样的影响?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