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广场影像

酷热下的工人 天桥底找片刻荫凉

在这些角落,阳光暂时无法捕获累极的他们。

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摄影组 记者 李慧筠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9-16

#炎热#影像

每逢中午12时,香港赤𫚭角海岸便会涌现一点点萤光色的人影。港珠澳大桥从这里起始,离开大屿山横跨海峡,穿过海洋,抵达珠海和澳门。车辆在上头全速前进,桥下,身穿反光衣的建筑工人各自占据一块舒适的阴影。他们在大屿山山峦对面吃饭、抽烟、谈天和看电话,甚至累得忘记脱下安全帽,席地而睡。

烈日把岛屿蒸得滚烫,靠天桥烙下一条长长暗影,给工人片刻荫凉。

35.3°C、35.9°C——今年香港入秋后,仍两次打破自1884年9月最高气温纪录。7月更是打破多项气温纪录,包括单月最多热夜25天、单月最多酷热日数21天等等。自2004年有记录以来,北区上水气象站最高气温一度录得39°C。

受大陆气流影响,城里只有微弱凉风,空气污染物难以扩散。自9月上旬起,空气污染水平比正常较高。15日下午,全港8个环境保护署一般监测站,录得空气质素健康指数的风险级别属于“高”或“甚高”;其中,元朗、屯门、东涌及北区的空气质素较差。

不少团体一直尝试为喘不过气的户外工人争取更好的劳工保障。9月,环保团体“绿色和平”和劳工团体“香港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以问卷访问150位街道清洁工,逾半人过去两个月曾经在工作时出现热疾病症状──晕眩、呼吸困难、头痛、体力不支。今年6至7月,工业伤亡及权益会(工权会)收到至少5宗怀疑工作时中暑猝死个案。

回应各方关注,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明,难以将中暑纳入为职业病。政府拟修订《预防工作时中暑的风险评估》指引,加入天文台暑热指数,希望10月咨询业界,2023年4月推出新指引。

但是,一些工会、环保团体均认为指引无法律效力,无法约束雇主遵守。工权会总干事萧倩文认为,措施或能改善工作环境,但如事故发生未必能保障劳工。香港法例并未规定劳工中暑死亡可获工伤赔偿,故此若疑中暑猝死,“赔偿问题仍是无法解决,(指引是)有好过无。”面对气候变化下愈来愈热的天气,劳工团体要求把热疾病纳入职业病保障,或订立户外工人在高温下停止工作的指标等等。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名誉副研究员刘家麟以环境科学和城市设计的研究,切入亚热带、高密度城市的炎热问题。他认为,香港的酷热日和热夜问题迫在眉睫,但目前不论是在政策层面,或民间对炎热威胁的意识,都无法即时应对气候变化,“是不是一定要死人冧楼才可以加快?”

当劳工权益陷入无止尽的拉锯,户外工人继续走避于桥下、后巷、公厕乘凉。在这些角落,阳光暂时无法捕获累极的他们。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