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深度

安倍之死:他的经济、外交、政治遗产,与日本的未来

无论是否喜欢安倍,若要论之后日本的变与不变,仍须从日本人的角度出发。

2020年3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横须贺特国防学院毕业典礼。

2020年3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横须贺特国防学院毕业典礼。摄:T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许仁硕

刊登于 2022-07-12

#安倍晋三#评论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在助选时遭到枪击身亡。各界在表达哀悼之意以外,也极为关注此事将如何影响日本政局。然而,在华文世界,许多人以“抗中亲台”作为安倍的历史定位,并以此为主轴讨论日本往后的走向。但这就如日本多以“亲日”化约李登辉一样,若仅关注政治人物面向自己方的那一面,往往会忽略了其思想与实践的多重面向。

无论是否喜欢安倍,若要论之后日本的变与不变,仍须从日本人的角度出发,好好盘点这位战后日本任期最长的首相,究竟在日本留下了什么?

“安倍经济学”:日本人过得更好了吗?

安倍晋三在2012年重返政权时,记取了首次执政时的教训,放低了自身在历史与宪法议题上的声量,打出“安倍经济学”的口号,矢言要让日本脱离长年的通货紧缩。

日本自19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坏以来,即便已经重整了金融秩序,但消费者已经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对物价相当敏感。这导致企业长年不敢调涨商品售价,若成本提高,则以压低员工薪资,或是以“隐形涨价”,亦即减少商品份量或更改成分来因应。这让日本的生产与消费都陷入长期停滞,进而影响了企业获利与劳工薪资。再加上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及日币大幅升值打击出口产业,更是雪上加霜,这成为了2013年“安倍经济学”备受期待的背景。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