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父亲节:爸爸羞辱、猪队友抑或当代暖爸?网路时代父亲形象的构筑

虽然华人之父亲多是家族象征,台湾八八父亲节亦曾是爱国主义产物,但网络时代的晒娃/sharenting还是带来缓慢变革⋯⋯

2016年6月19日,中国杭州,父亲们打扮成超人背著孩子参加俯卧撑庆祝父亲节。

2016年6月19日,中国杭州,父亲们打扮成超人背著孩子参加俯卧撑庆祝父亲节。摄: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邓正健

刊登于 2022-06-19

#父亲节

邓正健,香港文化评论人,剧场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博士,曾于多间大学任客席讲师,从事文化及艺术评论逾二十年。著有个人评论文集《道旁儿》。现居英国。

又到父亲节,社交媒体上一片分享跟父亲庆祝节日的帖文,礼物与美食,然而在此当下,亦是一个让我们反思网路时代教养现象的机会。按每年六月第三个星期日,是很多国家的父亲节。这个节日的由来是源自一个平衡原则:对父亲需要有著跟对母亲同等的重视。而父亲节跟母亲节两个节日,皆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先说母亲节的起源,一位名为贾维斯(Anna Jarvis)的女士,一直与母亲生活,且终身未婚。1905年,贾维斯的母亲逝世, 她一方面为了纪念母亲,另一方面眼见很多在一次大战中阵亡军人的孤母遗孀孤苦无依,便发起以其母逝世之日为母亲节,并极力呼吁官方和民间向应。母亲节的庆祝活动于1908年5月10日正式开始,到了1913年,美国国会更通过议案,将每年五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法定母亲节。

至于父亲节,则是由一位名叫杜德夫人(Sonora Smart Dodd)的女士,在参加完母亲节庆祝活动后发起的。杜德夫人的父亲是一名鳏夫,在妻子难产过世后,他独力抚养六名子女,并一直没有续弦。1909年,这名父亲去世了,杜德夫人有感父亲对家庭的付出,便效法贾维斯的做法,推动设立父亲节,并在1910年举办第一次父亲节活动。却直到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逊(Nixon,尼克森)才签署法案,将六月第三个星期日(也是杜德夫人之父逝世之日)定为法定节日。比母亲节迟逾半个世纪。

礼物商品进一步强化性别在家庭角色中的刻板印象,如常见的父亲节礼物则西装、公事包(出外工作),运动用品(好动),电子产品(兼具工作和娱乐功能)等。

母亲节之所以流行,有其历史因素:因为一次大战,产生大量父亲缺席的家庭,从而令母亲对子女的付出变得更能感染当时的美国社会。不过当中亦另有文化和心理因素:在传统家庭结构中,母亲一直承担著抚养儿女的责任,即使不在战争时期,儿女跟母亲的关系一般远比跟父亲亲密。心理学上亦有孩子跟母亲的“感情纽带”(bonding) 的分析,强调在孩子在早期成长阶段中,由对母亲的依赖而产生安全感,而在这种关系纽带中,父亲往往是不在场的。换言之,歌颂母爱既是人类文化中的常态,也是人类成长条件使然的普遍产物。反而像杜德夫人那样,因母亲早逝而令父亲必须“父兼母职”,让父亲展露对家庭关系的付出,才不是在传统家庭结构下的常态。父亲之爱,自然也不是文化中最流行的产物。

2021年5月29日,贵州遵义,爸爸手抱婴儿在广场上散步。
2021年5月29日,贵州遵义,爸爸手抱婴儿在广场上散步。摄:林振东/端传媒

“爸爸羞辱”:刻板印象与节日命名

今天很多国家都跟随美国,分别在五、六月庆祝母亲节和父亲节,其中亦包括香港。不过像很多节日一样,今天的母亲节和父亲节早已渗杂了许多消费主义的色彩,这不难反映在赠送礼物的环节上:商品广告一直宣称,要表达对父母的爱意,就得送礼物,于是你必须消费,并在各种商品中发现子女敬爱父母的美好(但廉价)的故事。而商品亦进一步强化性别在家庭角色中的刻板印象,这恰恰也是两个节日由来的历史社会条件。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