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台湾深度

二二八75周年 | 促转会将解散,台湾转型正义工程完成了吗?

“时间就是转型正义最大的敌人。”

2020年2月22日台北,一场悼念二二八的游行。

2020年2月22日台北,一场悼念二二八的游行。摄:陈焯煇/端传媒

萧伶伃

刊登于 2022-02-28

#二二八#萧伶伃#评论

今年(2022年)是二二八事件的75周年。

二二八是台湾战后史的重大扉页。它是以国民党政权为名的“国民政府”、自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接管台湾后,第一波贯穿台湾西岸的流血镇压事件;它是战后初期那一辈台湾人共同的记忆,却也是共同的噤语。这一事件,也成为台湾社会定义“国民政府”为“国家暴力施行者”的第一个证据。

但台湾提出这份证据的发声来得很晚。横越整体自194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白色恐怖时期,台湾社会在国民党政权的压制下,长期以“内战语境”理解两蒋政权的镇压作为。反共、匪谍、肃清、光复大陆,都是常见的字眼。这些语汇共同导向单一认知:“被镇压的对象都是国家的敌人、对其政权不利之人”。政权、国家、社会,本该出现差异甚至张力的三个面向,却在高压的政治统治下,被一式弭平。

1979年12月10日的美丽岛事件,是台湾第一个正式以“人权”为名,以“政治压迫”的语境、公开反抗国民党政权的抗争行动。当时美丽岛杂志社的成员,包含黄信介、林义雄、陈菊、吕秀莲、张俊宏、姚嘉文、许信良、施明德、林弘宣、邱茂男、王拓、蔡有全等人,在世界人权日当天,公开以“受难视角”定义台湾社会的戒严处境,疾呼对民主自由的要求。美丽岛事件最终成为自二二八事件之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压迫日常化历程中,第一场最剧烈的街头流血镇压冲突。

美丽岛事件的爆发撑出台湾社会在二二八事件后的第一个发言空间,但台湾隔年就发生了第二起二二八事件:林宅血案。1980年2月28日,美丽岛事件成员之一林义雄的台北家中遭逢血案。林义雄当时正被囚禁,他的母亲、一对双胞胎女儿遇刺身亡,仅当时9岁的第三个女儿林奂均身负重伤而幸存。林宅血案成为台湾历史上关乎二二八记忆的另一道伤疤,至今有关此凶案的真相仍未大白。

直至1987年2月,海内外声援纪念二二八的团体共同组成“二二八和平日促进会”,并由郑南榕担任秘书长,发起于该年2月28日的纪念游行。这是台湾战后政治史上,第一次直接由民间公开呼吁承认二二八的受难史,以“平反二二八”为名的纪念活动。

所谓的平反,意旨颠覆国民政府在台湾施行镇压的正当性。在这一年,平反二二八的活动从2月延续到3月,公开的群众聚会与游行,串联起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东各地,并同时在林义雄安葬母亲与两个爱女的宜兰举办追思会。在那一年,台湾社会不仅仅撑起“二二八为政治受难事件”的视角与论述空间,并由甫成立不到一年的民主进步党党主席江鹏坚牵头,在台北公开举行祭拜二二八冤死者的仪式。

二二八事件届满40年的1987年,一个视角终于在逐步民主化中的台湾公开浮现:40年前死在国民党政权底下的不只是“政权的敌人”,也是不幸的“威权受害者”。

而在二二八事件75周年的今年,台湾首个以官方为基底的转型正义工作代表团队,《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后简称《促转会》),也即将在5月任务届满解散。解散的前夕,关乎二二八事件与整体戒严压迫历史的平反,我们是否已穷尽一切可能,寻回正义?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