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专题评论深度

彭丽君:中国“韭菜”的生命政治学

或者,我们可以在更大的全球环境去理解韭菜的中国国民性。

一碟餐桌上的韭菜。

一碟餐桌上的韭菜。图: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1-12-29

#彭丽君#评论

全世界都在研究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思路。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国家机器不断发展强大,在国内渗透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外交上“战狼”和“一带一路”并驱,世界各地政府和学界都在研究北京的政治筹谋和操作,以及它将如何左右世界的发展。

但究竟中国人在想什么呢?这恐怕是一个连中央政府都拿捏不准的问题。内地的新闻多是报喜不报忧,民间也不能做大规模的民调,哪怕是国家自己做的社会调查,出来的答案也不能作准,因为人民的自我审查已经进入潜意识,我口不会说我心。一些历史研究者已经指出,五十年代末由“大跃进”带来的“大饥荒”悲剧,正是因为国家的宣传机器太成功,连自己也被骗过去,以为国家主导的大部分计划都达标,其实很多都是假象,是干部人民们集体隐瞒的结果。中国式的数据水分,很大程度是奉承文化的产物。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待政权的生存之道,也间接减低权力的自我审查能力。

我不是社会科学家,没有能力做大型的社会调查,但更重要的是,当遇上这样一个高压的社会状态,我们根本没有可靠的方法去了解大家的价值判断,充其量只能观察当下中国人民的行为。再者,中国有过14亿的人口,有追捧华为公主的,也有hocc(何韵诗)的死忠粉丝,两者的数量可能有很大差距,但如何理解各自代表的情感和韧性?或许,我们要进入今天中国人的政治思想感情,只能在社会的角落位置找一些缺口或间隙,加一点常识、历史和敏感度去做一些成理的分析。这也是人文学科训练中责无旁贷的功课。

韭菜

它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网路迷因和代码,是无数中国人自选的自嘲称号,对应著这一个年代的荒诞。

我选择韭菜作为这样一个阅读进口,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网路迷因和代码,是无数中国人自选的自嘲称号,对应著这一个年代的荒诞。加上韭菜的对手是镰刀,其在中国的政治隐喻可圈可点。有趣的是,在如此强大的审查机制下,韭菜不单没有被消失,反而还继续引申各种新的尖刻挖苦和幽默,这是近年的特例。我觉得韭菜应该在现、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留一个名字。

因为《端》也曾经发过几篇分析独到的韭菜文章,我也就不在此唠叨再解析它的由来和应用。但有些特点,还是可以再重申一次。首先,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食材,容易生长容易栽种,生命力特强,栽种一次就可连续采收多年,所谓“割一茬,长一茬”,加上营养丰富,据闻还有各种疗效,包括治疗阳痿,它作为中国人的自称,非常出彩。但因为它强大的繁殖能力,韭菜也是一种入侵植物,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容易危及本来的生态,令其它植物无法生存。它的气味强烈,中国一些地方就有俗语“六月韭,臭死狗”,说明说韭菜在夏天容易腐烂,而那种难闻的气味,就是产量过多的感官佐证。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韭菜就是丰饶的化身,但讽刺的是,多产的韭菜也可以成为一种令人(和狗)讨厌的东西,我们甚至无法消灭它。

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称,韭菜最富启发的特性,就是它不死的生命驱动力,不断被割不断再生长。以韭菜而自讽的中国人,依然可以用鲁迅一百年前的“精神胜利法”去形容和鼓励自己,依然是权力挤压下大智若愚 / 大愚若智的阿Q。

但今天中国后社会主义的权力环境跟一百年前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当年新生的国家机器虚弱,人民生活在昏乱的政治环境和各种权力斗争下,生命如草芥。但今天国家富强,在刚发布的“减贫白皮书”中政府就声称,中国千年来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富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定的社会契约中最关键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就是建基在发展和财富上。

今天,中国就是一片又一片欣欣向荣的韭菜田。但是,韭菜在中国互联网上如此受欢迎,并不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人的成功,而是它不断被割,以及乐于被割的状态。它的生命力特强,但对自身的生命和环境无感,以它自比,我们都知道背后反映的悲哀。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