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李泽厚——思想遗产无处不在,而他已不属于这个时代

讨喜的早已被吸收进“时代精神”,不合时宜的部分则最好和遗体一起埋葬。

2010年9月2日中国上海,中国哲学和美学学者李泽厚于上海世博会。

2010年9月2日中国上海,中国哲学和美学学者李泽厚于上海世博会。摄:Lu Haitao/VCG via Getty Images

李大猫

刊登于 2021-11-07

#李大猫#评论

2021年11月2日,李泽厚在科罗拉多家中逝世,享年91岁。看到这个消息,人们与其说是悲痛,不如说是如梦初醒:李泽厚,竟然此前一直还健在!曾经的青年导师,八十年代引领多个领域的“文化总指挥”,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迅速被遗忘;由“实践美学”、“文化心理结构”、“启蒙压倒救亡”和“告别革命”等观点引发的赞者视其神,毁者欲其死的争论已成明日黄花,封笔的李泽厚本人也被放入陈列大师的“先贤祠”,在那里安静地将生命延伸到不属于他的21世纪第21个年头。

然而,李泽厚本人虽被遗忘,他的学术遗产,尤其是在七十、八十年代散见于著作中、九十年代集中阐释的传统文化部分,却经过不断选育和移植,蔓生出各种各样的子代和亚种,开枝散叶,繁茂无比。今天的学界中流时常忆及李泽厚对今日中国文化自信和学术繁荣的功劳——虽然大洋彼岸的李泽厚本人仅在零星的谈话录中表达对学术现状的担忧,并越来越频繁地探讨死亡。

李泽厚一生丰赡而略不成体系的观点中,讨喜的早已被吸收进“时代精神”,不合时宜的部分则最好和遗体一起埋葬。

如今,他真的去世了,大陆媒体连篇累牍地用追悼国学大师的通稿模板写作“哲人其萎”“大先生走好”“伟大的头脑停止了思想”……但却甚少回顾他的思想观点——或许是因为李泽厚一生丰赡而略不成体系的观点中,讨喜的早已被吸收进“时代精神”,不合时宜的部分则最好和遗体一起埋葬。

生平:高峰过总会有下坡

李泽厚生于1930年的湖南,是那一代“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学者,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接受的新式教育(因此他谈论传统文化时,总担心自己旧学功底不够,同时不客气地指出当代儒学复兴者的水平并不比自己高明)。在风气保守的校园里,他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从手抄稿和禁书中习得新知并向同学们宣传,以至于师生都以为他是共产党。虽然后来造化弄人,他一生不曾入党,但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他驳杂的思想底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实践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了他的美学时期、思想史论时期、传统文化时期等阶段,堪称是他的思想线索。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