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什么是“芬兰化”?:一个在强权夹缝中求生的北欧小国生存史

“芬兰化”之所以成为现实,恰恰在于无论是芬兰还是苏联,经历大量误判和代价,终于共享了同一套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外交哲学。

1965 年,芬兰赫尔辛基的三个铁匠雕像。

1965 年,芬兰赫尔辛基的三个铁匠雕像。摄:Harvey Meston/Archive Photos/Getty Images

麦克李

刊登于 2021-07-18

#冷战#芬兰#评论

提起芬兰,大部分人首先映入脑海的都是诺基亚这个(前)手机巨头和5G技术领先者之一。艺术爱好者可能会想到著名作曲家西贝柳斯和芬兰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这个恬静、富裕,仿佛置身世外桃源的小国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享受着超高的生活水平与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教育。近年上台芬兰的新内阁由很多位年轻女性执掌,更让世界见识到芬兰在两性平等上的领先地位。

如果我们打开一副欧洲北部的地图,就会发现芬兰的地理环境并不那么“得天独厚”。如今的芬兰湾平静且不识战火,然而在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帝国时代和超级大国剑拔弩张的冷战高峰,芬兰的地理位置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芬兰作为现代主权国家的独立史,只有100年。在这之前,他是沙皇俄罗斯帝国内享有特殊宪法地位的大公国,被俄罗斯彻底纳入囊中之前,芬兰地区是瑞典和俄国两大北方强国长期争夺的重镇。瑞典想要插手大陆事务,势必要在波罗的海有落脚点,而想要面向海洋扩张的俄罗斯,直接夺取涅瓦河口的三角洲地区从无到有地建立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在苏联时期称作列宁格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让俄罗斯帝国短暂地分崩离析。原俄罗斯的波罗的海省份和乌克兰地区纷纷脱离帝国宣布独立。俄罗斯参与瓜分的波兰也在毕苏斯基元帅的统帅下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身份。虽然红军通过武力“收复”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但是在俄罗斯内战中,芬兰的“白卫军”在德国帮助下打败了亲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建立了并不从属于俄罗斯和苏联的主权国家。

这种领土安排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独立芬兰的国境线距离列宁格勒只有不到40公里。芬兰和其它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一样,可以封锁红海军的波罗的海舰队的行动,并允许第三国通过海路或陆路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在苏联内战中,协约国舰队确实通过芬兰湾实施过对白军的支援。这对被“敌对势力”包围的苏联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地缘政治风险。内战的记忆和对俄罗斯帝国扩张本性的怀疑,同样在芬兰一方滋生了对苏联意图和行为的不信任。但是在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亟需从内战中恢复并建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苏联领导层不得不接受他们无法控制的现状。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协议,承认1918年边界线的永久化。

1939年,俄罗斯占领芬兰期间,军队穿过维堡。
1939年,俄罗斯占领芬兰期间,军队穿过维堡。图片来源:© 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一、二战前对苏联的强硬态度

这一“现状”在30年代后期发生急剧变化。随着苏联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其军事潜能至少在账面上已经大大改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虽然暂时稳定了苏联和德国的关系,但斯大林从来没放松对希特勒的警惕。而他甚至以同等、如果不是更加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英法帝国主义”。如此一来,不受控制的波罗的海国家和可能作为外国攻击跳板的芬兰就变得愈发不可忍受——列宁格勒不但是俄罗斯的第二首都、第二大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和象征意义,他同时也集中了大部分苏联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

物质和外交条件都站在斯大林一边——尽管红军刚刚经历过大清洗,但和20年前内战时相比毕竟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件中,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已经被希特勒让给斯大林作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这意味着这些小国不会向上次大战那样获得来自德国的援助。

1939年,斯大林迫使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苏联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在三国部署了苏联军事基地,并最终于1940年6月吞并三国。对于芬兰,斯大林的态度更加温和克制。现在的解密档案显示,斯大林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冬战”)前的所提出的“最小的”外交需求并不是全面吞并芬兰的前奏和借口。苏联要求芬兰将国境线远离列宁格勒,租借海军基地,并要求割让若干芬兰湾岛屿给苏联。作为回报,苏联愿意将苏联境内的东卡累利阿的一部分交换给芬兰。斯大林几次对芬兰代表团表示这是他能做出的“最大让步”,苏联和其它大国相比简直是吃亏的老实人。

芬兰代表团从赫尔辛基那里没有得到答应这一让步所需的灵活授权。作为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芬兰宪法规定主权领土完整不可分割,而任何领土变动都要求一会六分之五多数。尽管芬兰的“国父”、军事领导人曼纳海姆元帅和代表团成员、后来的芬兰总统巴希基维对芬兰和苏联的军事对抗不抱幻想,因此试图推动芬兰接受苏联的条件,但国内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们做出妥协。

芬兰的主要潜在盟友德国、法国、英国都不建议芬兰与苏联进行直接对抗,作为斯堪的纳维亚最大邻国的瑞典只愿意对芬兰给出“道德支持。” 芬兰人只能依靠自己区区370万人的人口和近乎空白的工业能力进行抵抗准备。他们在维普里(维堡)一线构筑了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并充分动员所有力量参与军队训练。最后,斯大林决定给芬兰人一些教训。苏联在1939年底利用一起自导自演的“军事纠纷”开启了对芬战争。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