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果籽与果实:“苹果副刊”如何令香港生活“好靓”,好“香港”?

什么能称上“属于香港人的一份报纸”呢?这份最早在纸上落实“香港书面口语”的副刊,把怎样的思维种在了香港人的心中?

苹果日报果籽毕业礼影片。

苹果日报果籽毕业礼影片。图:影片截图

特约撰稿人 郭一路(香港传媒人,曾参与苹果日报创刊)

刊登于 2021-06-28

#副刊#苹果日报#香港文化

种籽跌落泥土,又或者随风吹送,日后落地生根,结成新果。“果籽”毕业礼牵动几代长期读者的心,事隔几天,当还在努力适应没有《苹果》的早上,忽然才惊觉,《苹果》副刊原来已成为这城市血脉流淌的一部份。它紧扣城市脉动,在于它用的语言,它要诉说的新发现,新踢爆,是如何记录并又反过来构成我们的生活。它捕捉、保存、塑造,并以此地最通熟的语言,以百分百贴近生活的气息,创造了香港传媒有史以来和自由采写最近的距离。

提到副刊,有些人记得“名采”,有些死粉“果籽”(实际属不同管理); 有些钟情专题,或各种最新型号消费。甚至有一段时间,人们觉得它性格分裂(一直是《苹果》传统),然而回想与整理起来,它的角色,不在大社会事件层面发声,而是在寻常生活吃喝玩乐个人感怀中,微观地见证了这个城市曾经有过的活力与自由。

怪招:佐丹奴与《USA TODAY》

《苹果》副刊,诉诸图文,更多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思维反照。那就得从史前史说起。1995年6月创刊前后,我在《苹果》参与副刊筹办(临近真正上市之前,每天均照常出纸版试运作),对我们这些新人在企业文化的传授中,有一个分享特别留有印象。就是找来其时佐丹奴的高层,来讲解佐丹奴成功之道。

WHAT?卖衫的来教编辑记者做报纸?——但着实是期盼着这些怪招,在临近九七,能投身香港创新媒体,简直是适逢其会求之不得。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