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离散香港深度

中大半山腰,一个中国研究圣地的死亡

“中心是帮助你了解共产党的本质,但中国最不想你了解共产党的本质,怎会让中心生存?”

位于中大田家炳楼八楼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位于中大田家炳楼八楼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梁越 陈倩儿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3-31

#香港大离散

傅高义(Ezra F. Vogel)逝世前两天,给熊景明发了一封电邮。“听说中心要被关闭了,不知我过几天写信给中大,有否作用?应该写给谁?”

傅高义所指的“中心”,是座落于香港中文大学半山腰、田家炳楼八楼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熊景明曾是中心助理主任。此前数天,她刚收到风声——中心将被重组,甚至完全关闭。消息来得突然,之前中大从来没有就此事进行任何咨询。

1963年,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傅高义和一群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在香港促成了中心的前身——大学服务中心。近60年来,中心屹立中西的夹缝地带,在中大保持独立运作。它藏书超过12万册,收藏了全球孤本——一系列完整的《内部参考》、学者宋永毅带头整理的文革资料库、逾400部中国纪录片、中国各省的地方志...... 所有这些资料,都面向公众开放,任何市民只需简单登记,即可阅览中心馆藏。学者们称它为中国研究的圣地“麦加”。在傅高义眼中,“没有中心,就没有当代中国研究”。

“先上床休息吧,”考虑到收信的一刻,已是美国时间凌晨2点,而傅高义刚做了一个手术,熊景明简单回信,打算第二天再去打听,该联络中大何人。

这是两人最后的联系。香港时间2020年12月21日,傅高义在美国麻萨诸塞州一家医院去世。4天之后,中大向媒体发信,正式宣布“重组”中心。起初校方称,“重组”是为了把中心馆藏交给大学图书馆管理并数码化,而学术交流活动交由中国文化研究所承担。到了12月底的记者会上, 经记者多番追问,校方承认,18个月的重组后,中心不再存续。

然而,据端传媒多方了解,今年1月20日左右校方已发信予中心各职员,强调自1月1日始,所有职员已被分派至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中大图书馆辖下,所有馆藏已为大学图书馆所有。所谓18个月重组期,子虚乌有。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