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电影

遭遇种族歧视后,我在柏林策划了一场影展

无论对政府和警察有多么失望,我对文化依旧怀有信念。公权力不作为的地方,恰是艺术和公民社会最需要行动的。

“我们该如何看到(彼此)?”How Can We See (each other)? 的现场观众。

“我们该如何看到(彼此)?”How Can We See (each other)? 的现场观众。摄影:Marvin Girbig

特约撰稿人 范坡坡 发自柏林

刊登于 2021-01-16

#文化交流#欧洲#种族平权#独立电影

10月23日,我策划的电影系列放映“我们该如何看到(彼此)?(”How Can We See (each other)?)在非营利组织 bi’bak 的影院 SİNEMA TRANSTOPIA 完成了最后一场放映,这晚两位导演 Layla Toprak 和 Mukaddas Mijit 的影片和讨论都带来很多惊喜。活动结束后我甚至心绪有点激动,因为大家其实不知道,我做这个活动,源自于两次亲身经历的基于国别、种族的歧视和攻击。

2019年2月,柏林电影节刚结束,我和两位从中国来参加影展的女性友人走在柏林 Kottbusser Tor 附近的大街上。这个街区鱼龙混杂,常常有瘾君子、毒贩子、酒鬼出没,我也在这里被偷过一部手机。但它的乱也是它的“好”,因为三教九流,这里也吸引了年轻艺术家,咖啡馆云集,画廊鳞次栉比。

正当我用中文跟朋友聊得起劲,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转头问:“嘿!你们说的什么语言?是中文吗?”我们看了他一眼,不加理会,继续前行,他竟穷追不舍,并且语气越来越有攻击性:

“你们说的是中文吗?你们是中国人?”
“这不关你的事!”我没好气地回答。
“你们就是中国人!我操中国!我操所有的中国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