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专题评论科技深度

“清零”VS“共存”:看似二选一,其实没得选

科学上的新证据还在不断冒头,治理上的矛盾已经开始出现。

2021年1月5日中国沈阳市,身穿防护衣的医务人员在一个临时检测中心做伸展运动。

2021年1月5日中国沈阳市,身穿防护衣的医务人员在一个临时检测中心做伸展运动。图:VCG via Getty Images

李子

刊登于 2021-12-24

#美丽新秩序#疫情#李子#评论

Covid-19疫情已经两年,快要迈入第三个年头。如果说第一年人们还靠着各种各样的非医药措施“拖延”并冀望着疫苗的问世改变战局,那么第二年,则是疫苗和反疫苗的焦灼,对加强针和特效药的观望,以及变异毒株阿尔法、德尔塔与奥密克戎等的搅局。目前全球的形势十分复杂,病毒扩散消弭如潮涨潮落,而各个国家的政府和民众——不管是欧美、拉美,还是东亚各国/地区——都必须面临着如何与病毒打“持久战”的问题。

东亚各社会,从疫情在全球开始蔓延以来,就一直是抗疫“优等生”,尽管有小规模、局部的爆发,但整体社会运行平稳、大部分地方相当长时间没有病例。这与东亚政府的执政力,民众的高服从度,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戴口罩等)密不可分。但同时,长期的对外近乎“封锁”,不顾一切代价扑灭小规模疫情,频繁的封城、大规模核酸检测等,也为民众的出行和生活造成了巨大不便。尤其是对香港这样倚重国际交流和沟通的地方,严格的隔离措施阻碍了相当一部分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

马上,圣诞、新年以及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人员流动带来的“清零”压力加大,各地政府都不敢有丝毫松懈。持续的防疫压力,社交距离,甚至封区、封城等,对人们的心理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变异的毒株、疫苗下降的免疫力、并不明朗的抗疫前景,又让人提心吊胆。而一直以来,各地民众及政府,就在对是否需要严格抗疫、扑灭任何零星存在的病例,还是逐渐放开、与病毒“共存”,进行持续的争论。人们困惑的点是: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才是“科学”的?

但这并不是一道容易的“选择题”。清零还是共存,看起来似乎是执政方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出的一个科学上的利益权衡,但这场大流行早已深入社会肌理,并不是理性的、科学的、基于证据的抉择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它更关键的理解在于,各项政策选择如何基于本地的政治逻辑和医疗能力来框定“风险”这个概念,而看似在“共存vs清零”中有二选一的选项,实际上都是没得选的选择。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