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反修例运动一年

专访学者彭丽君:长远来看,我希望香港共同体不会消失 

如果要探讨“希望”的来源,她相信,一定是在民间。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彭丽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彭丽君教授。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符雨欣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10-12

#香港#彭丽君

如果一切顺利,9月6日,原本是今年香港立法会选举的投票日,市民会早早出门排队投票,建制派要用尽全力挽救选情,而在民主派与本土派之间,该有一番空前激烈的竞争。但《港区国安法》6月30日通过,当晚即生效。之后港府先后宣布大批民主派立法会候选人提名无效,并在7月31日宣布因 COVID-19 疫情选举要延后1年。于是在9月6日这天,取而代之的是没有获得警方批准的九龙大游行,诉求是反对政府押后选举,以及关注涉嫌偷渡而在内地被捕的12名香港人的人身权利。

当日警方至少拘捕289人,包括一名新巴司机,他因怀疑向警察鸣笛而被截停。被捕时,司机脸上戴著一副猪嘴面罩,隔著巴士的茶色玻璃,粉红色滤罐赫然可见。这是去年反修例运动中抗争者最标配的装备。司机随后被捕,警方称他涉嫌藏有攻击性武器“士巴拿”及“螺丝批”,并于9月10日以“不小心驾驶”罪名落案起诉。

“我感觉到警察的恐惧,明显捉他不是因为士巴拿,是因为他驾驶著大巴士,又带著个防毒面罩,他们最怕的可能是司机的那个面罩。”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的彭丽君教授,并不认为民间的抗争气氛和运动动能被国安法打沉了,“可以说(运动现在)是被压制了,但其实什么时候、用什么面目再出来也不知道。”

彭丽君教授的新书《民现:在占领时代思考城市民主》,在今年5月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现在的副标题为译者李祖乔博士由英文版的“雨伞运动及之后的香港”更换而来。书中分析的是雨伞运动的经验,但李祖乔认为并没有过时,“讨论的还是一些关于民主、主权和文化等理论性的概念⋯⋯既是拒绝遗忘,又不是抱著事件不放,而是把运动产生的能量转化成一些有待实现的视野。”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