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苏联铁幕下最殊异、奇美的风景:琪拉・穆拉托娃与她的电影

乌克兰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Kira Muratova,1934-2018)。

乌克兰女导演琪拉・穆拉托娃(Kira Muratova,1934-2018)。摄:Max Rossi/Reuters/达志影像

特约撰稿人 谢以萱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0-10-11

#极权与艺术#女性影人#台北国际女性影展#政治审查

琪拉・穆拉托娃(Kira Muratova,1934-2018)对许多电影观众而言,大概是相对陌生的名字,即便是身处世界电影前沿的欧美观众,也直到1990年代才有机会亲炙这位出身苏联时期的导演作品。当同辈的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卡拉托佐夫(Mikhail Kalatozov)、帕拉赞诺夫(Sergei Parajanov)等人早以《安德烈卢布列夫》(1966)、《雁南飞》(1957)、《石榴的颜色》(1969)在欧陆影坛备受赞誉、广受学院和影迷推崇时,穆拉托娃和她的电影,却被苏联当局收入档案柜中不得面世,直到铁幕瓦解。她是电影史上最陌生、殊异的风景,真正勇于挑战权威,具有不妥协与原创精神的女性导演。

2020年台湾国际女性影展特别选映了穆拉托娃这位传奇性的前苏联导演共五部电影,包含她创作前期(苏联解体前)完成的四部作品(皆为数位修复版。其中三部曾被禁映):《萍水相逢》(Brief Encounters,1967)、《漫长的告别》(The Long Farewell,1971)、《宽广的世界》(Getting to Know the Big Wide World,1979)、《衰弱症》(The Asthenic Syndrome,1989),以及她将近一甲子的创作生涯中最后集大成之作《永恒的回归》(Eternal Homecoming,2012)。

穆拉托娃与她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二战时经历过颠沛的前半生。1934年,她出生于苏联索罗卡,一座隔著德涅斯特河与乌克兰相望的罗马尼亚城市,现在属于摩尔多瓦共和国。穆拉托娃的父母是活跃的共产党员,父亲是俄罗斯人,战时投身反法西斯游击队,在穆拉托娃尚年幼时,即被罗马尼亚军队枪决,因此她童年时期是与母亲和母亲的家人一起度过。母亲是犹太裔妇产科医师,当母亲忙碌于工作时,就将小穆拉托娃“寄放”在电影院,她因此看了大量的欧美电影,那是她的电影启蒙,包含柏格曼、安东尼奥尼,最喜欢的导演是卓别林。这些电影带来的启发,引领穆拉托娃进入苏联国家电影学院(VGIK)导演系,师从格拉西莫夫(Sergei Gerasimov),那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学院之一。25岁一毕业,才华洋溢的穆拉托娃便被党国延揽进位于今日乌克兰的敖德萨电影制片厂(Odessa Film Studio)工作,自此,她便定居在敖德萨这座黑海旁的小城市,终其一生捍卫著自己的电影。

查禁尘封20年:《萍水相逢》与《漫长的告别》

在苏联共产党的统治下,电影产制资源牢牢掌握在党国手中,从学院的人才培育到片厂的拍摄制作,层层控管,最终电影完成要上映前,还得经过严密的电影审查制度,以确保内容传递的是党国要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这是苏联时期与所有身处威权体制下的电影导演所共同经历的环境,那是党国机构对创作意志与自由心灵的狭持,以粗暴的方式一笔抹去。对珍视作品的创作者而言,作品被删减或被禁,几乎是对人格和存在意义的侮辱与否定。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