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投票截止|选出你心中的先锋之作,助它冲刺2020文艺复兴传播大奖

投票选择你最喜爱的作品,让独立创作登上更大的舞台。

“端×文艺复兴传播大奖”入围作品

“端×文艺复兴传播大奖”入围作品

端传媒

刊登于 2020-06-05

#端 × 文艺复兴

端传媒与文艺复兴基金会结盟,成为文艺复兴奖的媒体伙伴,我们将协力让华文世界的独立创作被看见。端传媒作为文艺复兴奖的媒体伙伴,将在六月共同见证“文艺复兴奖2020”的诞生。我们希望藉鼓励一众独立创作者在风雨飘摇之时,坚持创作,继续发出无光之光。

“文艺复兴奖”的设立,既是为了鼓励华文世界创作人奋力进行具先锋性和社会关怀的独立创作,也是为了培养文艺爱好者前瞻的视野、敏锐的触觉,从而养成自主的精神和自由的心灵。

其中特别设立的【端 X 文艺复兴传播大奖】,开放给所有读者投票选择,让各位为心仪的独立创作投下一票。

得奖名单

【端 X 文艺复兴传播大奖】由公众票选产生,投票通道由 6 月 5 日起开放给大众表态支持心仪的作品。作家陈伊敏的非虚构写作《看见生命的火花:德国高龄社会纪行》最终以超过五成的得票获奖。 以下是【端 X 文艺复兴传播大奖】三甲的得票率(每人至多可投两票):

《看见生命的火花:德国高龄社会纪行》(陈伊敏)—— 53.2%

《叔.叔》(杨曜恺)—— 17.3%

《海浪里的盐——香港90后世代访谈故事》(作者:蔡宝贤)—— 10.2%

入围名单

“文艺复兴奖2020”分为纪录片、剧情片、音乐、非虚构写作、纯文学五项。

文艺复兴奖2020纪录片奖入围:

《戏棚》

导演:卓翔

戏棚,一座座以竹竿搭建而成的临时剧场,每年都会出现在香港不同的角落,渔村、乡镇、小岛与市区,可谓到处都有它们的筑迹。这早于一百五十年前已出现的文化场所,是香港独有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结戏棚搭建技艺、民间风俗与戏曲艺术于一身。影片丰富纪录这文化场所出现的不同族群:戏棚师傅如何搭建容纳千人的剧场空间;乡民如何参与娱神娱人的酬神活动;剧团如何搬演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戏曲表演。透过镜头,带著观众游走于他们当中,倾听他们的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这一座座戏棚蕴藏的魅力。

《迷航》

导演:李哲昕

纪录片《迷航》是导演李哲昕的首部长片,耗时六年拍摄,纪录了中国广东省乌坎村的维权和民主之路。乌坎事件源于村委偷卖土地,村民为保卫切身利益,一路由上访、游行,到罢工罢市静坐,乃至起义对抗武警。抗争迎来第一次全民选举,抗争派大胜,却也换来建制保守力量的疯狂反扑。或服刑入狱或流亡海外,但比命运抉择更难的,还是良心的安放。影片时长三小时,突显抗争领袖之外常民视角下抗争民众的面貌与内心世界。小小乌坎,说出漩涡的样子,尽现改革开放之后开明派与强硬派的政治较量,是非常值得细细梳理的历史拐点。

《3cm》

导演:黄肇邦

纪录片导演黄肇邦擅长用镜头表达对社会少数群体的温情与关怀,这次他把目光投向少数中的少数——罕见病患者。追随香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节性硬化症病患家庭,把病患的日常与困苦,平实列于观众眼前。由病者生存权利至社会公共利益,一群仿佛被社会遗弃的罕见病患,在面对制度的无情时,如何争取多活一天的可能。人本不应有高低之别,但在坏的政策之下似乎只能沦为数字,划分先后左右。不煽情、不夸饰,“3cm”这个微不足道的距离,竟是掌控香港结节性硬化症病患者生死的指标。

文艺复兴奖2020剧情片奖入围者:

《叔.叔》

导演:杨曜恺

《叔.叔》以平民视角、日常叙事、平淡而近于自然的视觉语言,铺陈两位老年“同志”相遇、相爱、又被家庭与社会紧紧捆绑的故事。黄昏之恋,本以为是人生责任完成后的随心所欲,却不料更多严酷的压力如影随形,逃避从来只会作茧自缚。电影改编自社会调研而来的真实故事。主流文化乃至同志世界长期忽略老年人,这部港产电影让长者同志被看见、被听见,在华语电影世界实属难得。

《返校》

导演:徐汉强

《返校》是台湾首部改编自线上游戏的剧情电影。故事发生在读书有罪、告密成风的军事戒严时期台湾。组织秘密读书会的老师失踪,两名学生因故被困校园,意外发现学校各种不为人知的故事⋯⋯多年过后,往事依然萦绕在梦魇中。电影以游戏的虚拟与实境交错,配合开放人物设定与多重结局,逼真呈现政治恐怖入侵人脑所带来的深重恐惧与惊悚,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压迫与苦难,从而体会自由之路的历史诘问:如果活著的人都忘了,那还有谁能记住﹖

《幻爱》

导演:周冠威

《幻爱》以导演周冠威 2006年获奖短片《楼上传来的歌声》为蓝本发展。爱与被爱,向来复杂,何况对于精神病康复者。电影细腻呈现精神病复康者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渴望爱情却不敢开展关系的挣扎。病发而来、疑幻似真的恋情,两位男女主角经历试探、出卖、信任到包容等阶段,以治疗生爱,亦以爱生治疗。电影题材罕见,意识流式的镜头与灯光运用,是一部另类港产爱情片。

文艺复兴奖2020音乐组入围:

《kinakaian 母亲的舌头》

音乐人:ABAO 阿爆(阿仍仍)

阿爆(阿仍仍)的第二张个人创作专辑《kinakaian 母亲的舌头》,以台湾原住民族的“排湾族语”为创作主体,结合现代电子节拍与古谣,描绘当代部落的日常生活,以及原住民在部落和都市里生活的喜怒哀乐。

《幽灵节奏》

音乐人:工工工

二人乐队GONG GONG GONG 工工工首张专辑《Phantom Rhythm 幽灵节奏》,收录了一些于2015年至2017间,分别在北京、纽约和东京的创作。通过乐器交替幻化而成的拍子和诗句般的广东话歌词,荒诞、怀疑和欲望,由抽象而真实而存在而消去,既是碎片,又是整体。《幽灵节奏》是工工工的使命宣言。

《残》

音乐人:王嘉仪

王嘉仪首张国语专辑《残》,实验电子曲风带点黑色意味,在R&B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电子音效,不同形式的人声及杂音充斥全碟,迷幻色彩呈现出当代感官刺激背后对人性的压迫,同时亦反思现今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使得人们思维越发接近:凡事故作正面、盲目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艺复兴奖2020非虚构写作奖入围:

《时光悠悠美丽岛》

作者:唐香燕

唐香燕是迁台“海派家庭”的么女,在父母兄长的保护下长大。一九七九年,她初为人妻,丈夫即因《美丽岛》杂志编辑的身分被捕入狱,从此她与对台湾政治影响甚深的美丽岛事件深刻交缠。本书描写过往启蒙台湾出版、学术、社会及政治的精采事件与人物;有些是近身相处、、互动的记忆,有些则是相逢的吉光片羽,这些个人层次上的经验与记忆片段,让读者在阅读中,更能生动看见时代氛围及人物各自的风采特质。

《海浪里的盐——香港90后世代访谈故事》

作者:蔡宝贤

对话,弥足珍贵。矛盾多源自拒绝对话或沟通不足,误解这个结打上了,以后便须花上力气处理。《海浪里的盐——香港九十后世代访谈故事》是一本有关香港九十后世代的纪实文本,有别于坊间的访谈录,书上的内容主要是即兴访谈。作者以同代人的视点书写,不单从受访者的成长经历出发,更著重与受访者对话当下。著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洗去近年贴在九十后世代身上的负面标签,而是为了留下这一代人的温度和生命纪录。二十九个人物,或初入社会,或在社会浮沉几年,或为人父母,每个故事平凡而深刻。

《看见生命的火花:德国高龄社会纪行》

作者:陈伊敏

作者耗时四年记录德国高龄社会的新思维,走访19个德国城市,透过200个访问呈现高龄社会的潜力和长者新形象。80岁,优雅独居;78岁,失恋后重新振作;72岁,玩电音跳热舞。高龄不只老花,更有火花。若可以遇见未来的自己,想看到一个怎样的你?作者邀请每个人创意“思老”、公民社会自主“迎老”。这是一本探讨德国人潇洒迎老、绽放火花的书。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不是德国,也不是老人,而是生命。原来人可以这样过一生。

文艺复兴奖2020纯文学奖入围:

《光隐于尘》

作者:周汉辉

诗人周汉辉擅用平视角度捕捉社会,以浅白、平实而贴地的文字勾勒本土草根阶层的生活面貌,并揉合个人信仰。《光隐于尘》是诗人的第二本诗集,诗集蕴含人到中年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感知,情感流露真摰、动容。诗言关系、言生死、言老病、言记忆、也言想像。诗作画面感鲜明,“镜头”转换熟稔,令光、影、尘等譬喻别致自然;引宗教入诗,却不落教条。其中,亦收录多首获奖诗作。

《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

作者:刘宸君

2017年春天,刘宸君与旅伴从印度出发前往尼泊尔旅行,在途中遇上罕见大雪,受困在山区岩洞中,当搜救队找到两人时,刘宸君已经过世。刘宸君以旅行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文字,在移动中探索世界,对写作的深思不曾停止。他贴身携带的旅行笔记、书信,由旅伴带了回来。刘宸君身后所留下完成度、形式与叙事声音不一的文字散稿,包括游记、诗、书信与日记杂文等,由亲近的友人与出版社选编,汇聚而成《我所告诉你关于那座山的一切》。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