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全球化时代的“无家可归”者:中国留欧学生的疫时回国记

全球化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利益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病毒蔓延时,风险的分配上。

2020年3月16日,意大利罗马的车站大厅内一位旅客。

2020年3月16日,意大利罗马的车站大厅内一位旅客。摄:Stefano Montesi - Corbis/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汪太空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20-03-27

#2019冠状病毒疫情#全球疫情观察

“我是很怕死的,大概从一个月前就开始避免公共交通了。”小依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中国籍博士生,目前居住在伦敦。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她临时拟定了一个“宅家计划”。

小依从武汉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因为当时有传闻称,一位武汉女性在封城之前从武汉飞到北京,又从北京飞到了伦敦,是伦敦的第一例输入型病例。“但当时周围的华人朋友大部分也都很Chill(不在乎),春节的时候大家还一起吃了年夜饭,还到外面去庆祝了。两周之后还有人叫我去吃海底捞,我经过两三天的“心理建设”之后才答应。”

信息焦虑与舆论漩涡

据小依回忆,伦敦的疫情开始严峻起来,是在一个月之前的二月底,“虽然当时只有十几例确诊,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疫情(接下来)是很难遏制住的,只是在多大程度上破坏掉正常的生活秩序的问题。”

她本来买了100个口罩准备捐给武汉,后来被朋友劝阻了,“他们(朋友们)说,你傻吗?100个口罩能顶什么用?你还是自己留着吧。”那时候英国已经买不到口罩了,留学生之前买了大量口罩运往武汉。 ”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