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成为科比:一个商业体育偶像的生与死

全球化时代的商业体育受众期待在偶像身上感知到更多与“热血”和“拼搏”相连的纯粹特质,而经营者热衷的却是兜售更有噱头的产品。作为大众偶像的科比·布莱恩特,因此成为极其矛盾的存在。

当地时间2020年2月24日,美国洛杉矶,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与女儿吉安娜追思会于洛杉矶湖人主场举行。

当地时间2020年2月24日,美国洛杉矶,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与女儿吉安娜追思会于洛杉矶湖人主场举行。图:IC photo

刘怡

刊登于 2020-02-25

#刘怡#NBA#评论

【编者按】美国时间2月24日,因直升机事故逝世的美国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的追思会,在洛杉矶湖人队的主场斯台普斯中心举行,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登场并含泪致辞。本文回顾了NBA与科比这一代篮球运动员,是如何继乔丹的神话后,在互相塑造中将美国篮球联赛孕育为商业与梦想交织、汗水与金钱杂糅的全球性观赏盛宴。而科比,作为其中的灵魂人物,他一生的西西弗斯式挣扎——也将被覆盖上一层又一层的浪漫色彩,最终化身为某种长久的文化符号。

“1981年,3岁的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跑进自己的房间,抓起他的快船队球衣,把自己的脑袋套了进去。随后他穿上一条小短裤,抱起一只迷你小篮球,急急忙忙地冲进客厅去看快船队的比赛直播。当乔·布莱恩特(Joe Bryant)步入球场时,科比开始模仿父亲的每一个动作。当乔跳投时,科比就朝他的塑料小篮筐里投一次球。当乔骗过对手、摆脱防守时,科比也做出假动作,用滑步来对付想像中的防守者。乔坐下,拿起一条毛巾,科比也一一照做。最后,他还会按照父亲比赛结束后的习惯去冲个澡。虽然当时还只是个连走路都有些晃晃悠悠的孩子,科比却已经确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做一个像他父亲那样的人。”

这是我曾经读过的关于体育人物的特写稿中最精彩的一个开头,它来自克里斯·巴拉德(Chris Ballard)的名篇“伟大从何而来”,刊登在2012年5月14日出版的美国《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上。彼时的科比·布莱恩特已经步入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在湖人队的年薪达到2784万美元,同时亦是运动装备品牌耐克(Nike)旗下商业价值最高的三位篮球巨星(乔丹、科比、勒布朗·詹姆斯)之一。巴拉德的长文试图挖掘这位体育偶像身上属于普通人的那一面,包括科比与父母之间漫长的情感纠葛、他对外界不信任心理的由来,以及为他那近乎偏执的自律生活方式寻找解释。文章的最终结论是司汤达(Stendhal)式的,也是大部分科比的崇拜者会愿意相信的:“科比·布莱恩特可能永远都不会快乐,但这也许就是他如此伟大的原因。”

但如果我告诉你,巴拉德从来都不是一个客观的记录者,而是科比本人某种意义上的“同谋”呢?

在科比曾经的队友“鲨鱼”奥尼尔(Shaq O’Neal)以及教练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的自传中,都记载了这样一段往事:当科比和奥尼尔组成的“OK组合”在2000年帮助湖人队拿下第一个总冠军之后,冉冉升起的新星科比开始试图在队内获得更大话语权。他的做法不仅是继续经营与球队所有者巴斯家族之间的私交,还包括在媒体中扶植自己的发声人。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