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阮越清专访:真正需要我们打动的人,常常是不读我们作品的人

改变人们的心智,常常不是写书能够做到的,而是要通过人与人的交流,要去到那些地方,进行那些困难的对话,去人们生活的地方面对他们。

阮越清。原照片摄影:BeBe Jacobs

阮越清。原照片摄影:BeBe Jacobs图:Tsengly / 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钱佳楠 发自美国

刊登于 2019-10-27

#文学#越南#难民#移民

【编者按】:阮氏出生时姓名在越南登记为 Nguyễn Thanh Việt,到美国之后,他的姓名被登记为 Viet Thanh Nguyen,作者本人曾经公开说明过这个不美丽的误会,他不再介意之余,后者也成为他作家身份的标记为世人熟知,初入中文世界时,台湾的出版社译为阮越清。自本访问进行时起,我们亦考虑到底采用哪一个名字,为读者进入这位优秀作者世界的窗。他所书写的越南裔在美国的处境,与他姓名的误会一起,皆成为少数族裔作家在英文世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绝非对作者不敬,却也无法撤销全世界经由 Viet Thanh Nguyen 而认识并了解阮氏的现状。至少,这指代了阮氏如今的人生阶段。

今年五月,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张贴出“大师课”的通知,所有人看到造访的大师是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时都激动不已。他书写有关越战的长篇小说《同情者》(The Sympathizer)摘获了2016年的普立兹小说奖。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位越法混血的双重间谍,既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不动声色的观察者,越共和美国双方的人性与非人之处都通过他的视角被一一捕捉。

通常,大师课是写作工作坊的延伸,来访作家读学生的作品,而后进行点评。阮越清完全不同,他的大师课更像是公众演讲和问答的结合,我们借由文学谈论更广阔却更切近的现实。“我在伯克利(Berkeley)读的大学,”他说,“那儿有一句话,文学拯救世界。不,文学不能拯救世界,但是社会运动可以。”

这也是他如今多重身份中的一种:作家,大学教授,社会运动者,公共知识分子。他去美国各地演讲,给《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报刊撰写社论专栏,他自言很珍惜这些机会,因为他的声音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触及不读文学作品的普罗大众,那才是思想碰撞真正发生的场域。

他也谈了少数族裔作家不得不面临的困境,因为讲述本族群的作品不多,所以写作的时候不得不担心是否要顾及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然而,他表示当写作《同情者》之时,他把这些顾虑统统抛除,“要写一部我真正想写的小说,我知道我必须不去想这些。”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