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逃犯条例

从改良与革命之争,旁观香港这场“时代革命”

尽管国族情感受到冲击,但大陆自由主义者恐怕仍然需要努力超越这种本能反弹,避免落入民族主义叙事的窠臼。

2019年7月28日,示威者在德辅道中与防暴警察对峙。

2019年7月28日,示威者在德辅道中与防暴警察对峙。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思瀚

刊登于 2019-08-24

#思瀚#评论

“这是一场叛乱吗?”
“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1789年7月14日,当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利昂古尔公爵连夜向路易十六报告,君臣之间这段对话虽然字面上平淡无奇,但在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看来,堪称“微言大义”——18世纪末期的“革命”概念并不像今天一样带有开天辟地般的崭新气象,恰恰相反,是天体运行般周而复始的回归,但这一次在利昂古尔口中,“革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意味着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流,乃是人力不可挽回的,即便君权也无能为力。

对于2019年的北京“君上大权”来说,同样的问题再度浮现——远在香港所发生的,究竟是一场叛乱,还是一场革命?尤其当近十年来“颜色革命”作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升级迭代版本,已经成为北京的心腹之患,而“光复香港、时代革命”又成为这场运动最引人注目的口号,是像当年对待乌坎一样恩威并施地平息冲突,还是放在“颜色革命”框架中来理解、并以最高等级来全力应对?

目前看来,北京毫无疑问选择的是后者。这种选择是数十年来“路径依赖”的惯性体现,并不令人意外,但放在中国大陆内部的“改良vs革命”语境中,香港事态又提供了更难得的样本和更丰富的阐释空间。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