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逃犯条例

邓键一、袁玮熙:参与一场不怀期望的社会运动,人们心里在想什么?

数据说话

2019年8月4日,防暴警察在铜锣湾施放催泪弹,驱散占领马路的示威者。

2019年8月4日,防暴警察在铜锣湾施放催泪弹,驱散占领马路的示威者。摄:陈焯煇/端传媒

刊登于 2019-08-16

#袁玮熙#逃犯条例#香港#评论#邓键一

整场“反修例”运动已经持续了超过两个月,群众的诉求由最初的撤回方案,至七一后的“五大诉求”,到近来社会有较强共识的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要求都十分清晰。然而,两个多月来,政府除了宣布“暂缓”修例之外,就只有在不同场合向公众致歉,至今仍然没有回应社会的主要诉求。不过,正如我们过去两个月所见,群众的抗争热情没有因为政府“冷对待”而冷却下来,反而更趋激进。面对政府的冷淡回应,到底示威者是抱著怎样的期望参与这场运动?他们是否期待政府因为公众压力而让步?这是我们其中一个希望了解的问题。

过去两个月,笔者二人与李立峰、郑炜进行了多次现场问卷调查,了解示威者的参与动机及政治态度。其中几次,我们问受访者“你觉得政府最大机会因应这次的抗议行动作出甚么回应?”选项除了政府各种可能的实质回应之外,还有一项是“不再作任何让步”(注1)。

选择“不再作任何让步”的示威者,就是身处现场参与抗争,却对成果不存希望。他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力感下的政治参与,或者是一种“不怀期望”的政治参与。回顾过去两个月的调查,6月9日的大游行,有35.9%受访者认为政府不会作任何让步,是至今最低百份比的一次。往后的示威,认为政府不会让步的示威者,分别占样本44.5%至60.4%。这而在笔者撰写本文时候最近的数据(8月4日将军澳、西环集会),约51.5%受访者认为政府不会再让步。

图:端传媒设计组

这篇文章,我们以8月4日两区示威的调查结果为分析材料。初步观察所见,这些不怀期望的参与者,有几点值得留意。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