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林猛:旧瓶怎装新酒?——评赵鼎新《当前中国最大的潜在危险》

近年来真正的危机不是舆论场两极化,左右双峰型分布,而是中国大陆正在起步、正在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市民社会/公共舆论场,被逼退回到一个隔绝、孤立的状态。

2019年1月24日,一名中国红灯笼厂的工人。

2019年1月24日,一名中国红灯笼厂的工人。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7-08

#林猛#评论

赵鼎新教授的文章《当前中国最大的潜在危险》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它直接触及了当下的政治,触及对这二三十年社会进程的观察、评价,可以说每个人都置身其中,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自然就引起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

首先,文章确实有很多精彩之处,颇能给人启发。比如作者分析“正态分布的公共舆论空间”如何有助于人保持现实感,比如他指出与统治意识形态接近的极端思想往往带来最大挑战,都让我们领略到作者以往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敏锐犀利。同时,作者在分析各个派别时,努力保持超然的态度,客观冷静地分析其优劣成败,这也值得肯定。他不喜欢中国大陆的自由派,几乎溢于言表,但并不讳言后者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恰如其分地说它实际“承担了在其他社会中左派所承担的责任”;此外对新左派、激进学生左派乃至他视为罪魁祸首的“双面人左派”,作者也都努力做持平之论。

赵鼎新教授不喜欢中国大陆的自由派,几乎溢于言表,但并不讳言后者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恰如其分地说它实际“承担了在其他社会中左派所承担的责任”。

然而,这种超然之中也并非没有掺杂成见,这在字里行间时有流露。文章中,作者提到自由派在八十年代的得势,提到刘宾雁这样“名噪一时”的人物,“其实都是被政府的批判文章给炒了起来的”。以作者的学术地位和成果,他或许有理由认为国内自由派公知都水平不高,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然而,对刘宾雁先生作这样的论断却未见得公允。说刘宾雁的名声是源于当局的批判,并不比说赵鼎新教授的名声是出于外国人的哄抬更接近事实。每个时代都会寻找自己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残存的社会主义理想恰恰是在诸如刘宾雁先生这样的人物身上找到了代言人,寄托自己尚未消逝的道德热情,这一点作者是过来人,不知为何没有体会。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