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程映虹:大国博弈夹缝中,“美籍华人”是替罪羊还是无意识共谋?

中国语境中的民族主义,在个人身份上不是政治民族主义,而是文化民族主义甚至种族民族主义。这个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观念不受中国公民身份的限制,延伸到了海外华人社会。

“美籍华人”的长期泛用,反映了和华人政治文化有关的更深层的对于身份认同的观念和心理。

“美籍华人”的长期泛用,反映了和华人政治文化有关的更深层的对于身份认同的观念和心理。图:Bettmann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9-06-18

#程映虹#评论

最近,一篇题为《美籍华人:大国博弈的替罪羊?》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文章作者董洁林女士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赴美留学,多年来一直以在美华人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在中国从事促进中美科学交流和中国科学发展的工作。在中美贸易战延伸到国家政治层面、直接给在美国的华裔科技人员带来诸多困扰的时候,这篇文章及时地提出了在美华人的处境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美华人群体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但“处境”问题是和“认同”问题相联系的,作为在美国享有充分自由的移民,在埋怨逐步改变的社会处境的同时,更需要反思自己的身份认同。

以董文为例,文章标题用的是“美籍华人”,文章中也多次出现“美籍华人”。“美籍华人”是中文世界很常见的对这个群体的称呼。但是,这个用法习焉不察,却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今日更是如此。

在使用中文的正式场合,究竟应该如何称呼那些志愿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是“美籍华人”,还是“华裔美国人”?同样,究竟应该如何称呼那些身为美国公民的华裔学者?是“旅美华人学者”,还是“美国华裔学者”?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