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占中九子案

李宇森:从占中九子案判词,再思考“公民抗命”还有什么可能性?

行动往往是极沉重的,带有无可挽回的政治影响,同时它又是无尽希望之所在。

2019年4月10日,占中九子案判决,九名被告戴耀庭、陈健民、朱耀明、陈淑庄、邵家臻、张秀贤、钟耀华、黄浩铭和李永达到达法院。

2019年4月10日,占中九子案判决,九名被告戴耀庭、陈健民、朱耀明、陈淑庄、邵家臻、张秀贤、钟耀华、黄浩铭和李永达到达法院。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9-04-11

#公民抗命#法哲学#占领中环#占中九子案#香港#李宇森

2014年9月,万人空巷,在中环金钟或者旺角铜锣环聚集,争取真普选,反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政改报告的“831决定”。5年过去,普选无期,当日占中或伞运的几位领袖,也在4月9日被法庭宣判有罪,刑罚未定。

一如两年前的“双学三子案”,今次案件的主审法官陈仲衡,同样在判词中对公民抗命进行法理讨论。当中认定公民抗命不能成为抗辩理由的法律判断,惹来庭外庭内民众的哗然。到底法官的判决背后,假定了甚么法理基础或者前设呢?为何与民间对“公民抗命”的理解如此不同?这份解释,对往后的社会运动、公民抗命有深什么样的意义?本文将尝试一一解答。

法律秩序下的公民抗命

先作小小的总结,在今次的占中九子案,法官的判词提及“公民抗命”是这次社会运动参与者的主要道德和政治指导原则,但同时,香港两单案件的判词均不将其视为具有法理基础的抗辩理由。

法律秩序下的公民抗命

在今次的判词中,主审法官陈仲衡用了八页纸(paragraph 256-278)解释为何不接纳公民抗命作为抗辩的理由。

首先,他引用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的相关章节,来阐述他对“公民抗命”的具体理解(257段)。对罗尔斯来说: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