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人类学家胡嘉明:一个香港人眼里的延安与变迁中国

作为一个香港人,我觉得我的研究也是一个批判自我意识的过程, 批判一种只以商业地产为主的发展主义,和这种心态如何局限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和与土地的关系。

2018年6月29日,陕西延安,1000多名中国干部参与“黄河大合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2018年6月29日,陕西延安,1000多名中国干部参与“黄河大合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摄: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楊山 发自延安

刊登于 2019-04-10

#延安#《延安寻真》#胡嘉明#中国大陆

延安,当代中国少有的被官方称为“圣地”的地方。沿着延河河谷的狭长地带,城市在中共陕北时期的地标宝塔山下延展开来。曾经沟壑遍布的黄土山现在多了许多绿化。城市中则因为地形而显得拥挤——旋转餐厅、高级宾馆、革命纪念馆、干部学校挤在城区里。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中国人“朝圣”的必到之地。文革时代,红卫兵渡黄河,开赴延安,寻找革命理想。但到了改革开放后,延安在普罗大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似乎不如以往——至少在经济上是如此。随着本地石油工业逐渐凋零,延安越来越依赖以革命圣地身份带来的干部学习团和红色旅游产业。但相比沿海大都市乃至中国西北的很多其他城市,延安和陕北、江西、贵州等地的革命老区类似,又变成了“老弱边穷”地区。

2012年之后,这一切又发生了变化。在延安和延安以东延川市之间山沟中的梁家河村,因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文革年代的插队经历,变成了新的红色旅游热点。在梁家河,村口数公里外平整出一大块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络绎不绝的游客穿着各式各样的机关单位制服,带着党旗党徽“饮水思源”。村里整体承包给了旅游开发公司进行主题设计——当年用过的水井、住过的窑洞、打下的沼气池、留下的宣传画;与此同时开设了纪念品销售和农产品电商的业务。伴随着这一切的是陕北重新登上了中国政治话语的核心位置——以“不忘初心”的名义。

据统计,光是2019年的春节假期,延安市就接待了204万人次游客。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