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作为苏联解体后的新生国家,白罗斯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

对于白罗斯这样的民族国家来说,抛弃自身历史的任意一部分都会使得自身历史变得残缺,可真实地对待自身复杂的历史过往又会使得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显得自相矛盾。

在白俄罗斯这个国家里,对过往历史的叙述是模糊而片段化的。

在白俄罗斯这个国家里,对过往历史的叙述是模糊而片段化的。摄:Viktor Drachev/AFP via Getty Image

曹茗然

刊登于 2018-12-25

#白俄罗斯#读者来函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一个国家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往往显示着其对自身民族身份的看法。在白罗斯这个国家里,对过往历史的叙述是模糊而片段化的。

在苏联解体之时,15个加盟共和国一道迎来了一场“民族之春”。在这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之路堪称坎坷,一度遭遇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下令军事干涉。他们把自身最终赢得的独立,视作反抗苏俄压迫统治的果实。在乌克兰,许多民众把乌克兰的“再一次独立”,看作对俄国内战年间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衣钵的继承。而在高加索三国,独立的进程往往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宗教与族群冲突,以及长年的动荡对各民族历史记忆的不断“唤醒”。

与此同时,这些新生的民族国家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在后苏联时代叙述自身民族的历史?显然,过往苏联政府的“正统”历史叙述已经不能满足于这些新生民族国家的需求。各国的新政府一方面急于构建新的历史叙述以强调自身独特的民族身份,另一方面也尝试讲本国历史与俄罗斯历史区分开来。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国家在处理前苏联的历史时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些国家在构建本民族的历史时,并没有完全移除苏联时期的一切,白罗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1991年的这次独立之前,白罗斯仅在1918年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签署后,短暂独立为白罗斯人民共和国。与拥有着漫长民族主义运动史的南边近邻乌克兰相比,白罗斯的民族独立积淀相比之下要薄弱很多。无论是在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还是在沙俄帝国的统治之下,白罗斯都是一个多民族庞大帝国的一部分。因为在广袤的东欧大平原上有着相对中心的地理位置,来来往往的波兰人、立陶宛人、俄罗斯人甚至乌克兰人都给白罗斯的历史文化注入了深深的烙印。据说,早已被视为俄罗斯民族标签的伏特加酒是经由白罗斯从波兰传入的。而俄罗斯帝国向西方扩张的步伐,也一次又一次地经过这片土地。

今年11月下旬,笔者有幸游历了白罗斯首都明斯克,对明斯克的历史遗迹和普通人的生活做了一些近距离的了解。通过观察今天白罗斯官方与民间对历史遗迹有意无意的态度,其实可以从侧面展现出他们对于自身民族身份的看法。在我看来,白罗斯人对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是模糊的。一方面,他们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骄傲。但是另一方面,白罗斯官方没有删去苏联的许多遗存,在明斯克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苏联式社会主义留下的氛围。同时,官方历史也没少强调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的历史。似乎白罗斯很难解释清楚自己的身份构建在何种文化基石之上,白罗斯同俄罗斯、波兰、立陶宛乃至于乌克兰的历史纽带,剪不断也理还乱。

从明斯克机场到市中心的一路上,笔者恍惚有一种置身于中国东北某个工业城市的感觉。宽敞的马路与人行道,开阔而凝重的广场,现代主义风格的巨大公寓街区,时不时在路旁看到的镰刀斧头和五角星标志。霎那间,似乎感受到苏联的影子还活在白罗斯的方方面面。可是一走进明斯克主干道独立大道两旁的餐厅时,如果不是知道这是在白罗斯,我怕是无法分清这是纽约、伦敦、上海还是圣彼得堡的某间现代西式餐厅。历史的维度,彷佛在这座城市里互相缠绕在了一起。

从列宁广场到库拉帕蒂

明斯克可能是这个世界上苏联遗迹留存最多的城市了。在今日诸如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里,很多苏联时代的标志物早就被移除了,同时帝俄时代的街道名称和标志性建筑物则恢复了起来。白罗斯在这方面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1994年上台的现任总统卢卡申科,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时,唯一对白罗斯独立投反对票的时任白罗斯最高苏维埃代表。在他上台之后,一改前任白罗斯领导人舒什科维奇的亲西方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不断在外交上向俄罗斯靠拢,并且在俄白联盟建立之后长年出任俄白联盟主席。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官方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移除前苏联时期的标志物了。

白罗斯不仅沿用了苏联的基建设施,而且也保留了大量共产主义时期的纪念碑与象征物。在白罗斯政府所在地的列宁广场上,至今矗立着苏联建国领导人列宁的铜像。铜像位于白罗斯政府大楼正前方,在铜像旁边时不时有几位身着深色大衣的安保人员来回走动。从列宁广场走上独立大道往东北方向走去,沿途可以看到捷尔任斯基像、白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大楼(是的,至今还称作为克格勃)、十月广场、工会文化宫和胜利广场等一系列官方建物。如果不是注意到“独立大道”街名本身的含义,时间彷佛还停留在那个社会主义帝国依旧“牢不可破”之时。

与大多数前苏联共和国一样,卫国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记忆。在明斯克核心城区的北面,建有一座伟大的卫国战争博物馆。整个建筑群颇有些苏联式的未来主义风格,让我颇感诡吊的是,博物馆楼顶随风飘扬着一面前苏联的镰刀斧头国旗!在博物馆对面的大楼顶部则有硕大的广告牌,上书“英雄城市明斯克”,再配上旁边连绵不断的现代主义风格公寓群,真是一时让人颇有恍惚之感。

笔者在这座博物馆里仔细浏览了多时,整个布展可说是较为精致,不过除了顶楼的一个展厅详细展示了白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的建设成就外,馆内没有几处展览带着“白罗斯”这几个字眼。同时,各个展厅里随处可见镰刀斧头红旗、红色五角星,列宁勋章以及英雄部队军旗,可以说整个博物馆基本上都是以苏联作为叙述主体进行布展的。颇为有趣的是,在博物馆门前硕大的广场上,几个明斯克当地的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滑板车,似乎这周遭的一切并不能影响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一样。

在库拉帕蒂森林中,随处可见的,缠绕在无数个十字架上的白红白飘带,彷佛在向我们无声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凝重、往复而富有魔幻主义的历史。

与市内各处前苏联史观叙述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斯克北郊坐落着一片叫做库拉帕蒂(Kurapaty)的森林,这里曾是斯大林大清洗时期遍布苏联境内的无数个万人坑之一。据不同口径的资料推测,其时大约有3,0000到25,0000人遭斯大林政权处决于此。现在,在官方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下,白罗斯民间自发地在这里建起了纪念园地。从公路旁的小路慢慢走进这片林子,小路两边树立着两列整整齐齐的十字架,抬头往两边林深处望去,林深处还伫立着层层叠叠的数不清的十字架。

笔者注意到,在很多的十字架上缠绕着白色、红色、白色相间的飘带。白色红色白色相间的三色旗是1991到1995年间白罗斯共和国的国旗,也是1918年短暂独立的白罗斯人民共和国的国旗。随着戈尔巴乔夫主导的“开放性”(Glasnost)政策让苏联的言论环境慢慢解冻,位于库拉帕蒂的万人坑重新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对库拉帕蒂遗迹的发掘,给白罗斯的民族独立和亲民主化运动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某种意义上成为了1991年白罗斯走向独立的关键一环。在80年代末,很多白罗斯人举着白红白的三色旗在此与政府派来的警察对峙。

理所当然的,这面白红白相间的三色旗在1991年成为白罗斯的国旗。在1995年,也就是卢卡申科上台的第二年,白罗斯政府通过一次备受争议的全民公投,将现在的国旗,也就是一面红色和绿色为基调的旗帜定为国旗。而这面红色和绿色为主基调的旗帜,是在前苏联时期白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的基础上去掉五角星和镰刀斧头制成的。在今天的白罗斯,每当反对派举行反卢卡申科的示威游行时,上街的民众手中必定举着那面白红白相间的“旧国旗”。在库拉帕蒂森林中,随处可见的,缠绕在无数个十字架上的白红白飘带,彷佛在向我们无声诉说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凝重、往复而富有魔幻主义的历史。

明斯克最开始的地方

关于明斯克最早的历史记载始于公元1067年,其时为波罗茨克公国治下的一座普通城镇。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统治时期,明斯克慢慢发展成了本地区的重要商业城市。同很多中世纪欧洲商业城市一样,明斯克是一座自治城市,有着由商业行会选举产生的市政府。在17到18世纪俄罗斯同波兰立陶宛联邦、瑞典的连年战争中,明斯克几度易手,人口一度锐减到2000人的规模。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在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从此以后,明斯克以及白罗斯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沙俄政府在一战中倒台,白罗斯由此建立了独立的人民共和国。

在今天的明斯克核心城区,有一片称之为上城的区域,上城是明斯克最老的城区,也是明斯克最开始的地方。在上城的入口处,有一座明斯克市政厅。这座市政厅在1857年根据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指令而被摧毁,现今的市政厅,是在白罗斯独立之后的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在市政厅背后的上城广场,有着一副饶有意味的景象:在上城广场的一侧是东正教的圣灵大教堂,而另一侧是罗马天主教的圣若瑟教堂。东正教教堂与天主教教堂咫尺一般的距离,似乎也暗示了西来的波兰文化和东来的俄罗斯文化在白罗斯这片土地上相遇,他们都是组成白罗斯文化的重要部分。

今天的上城也是明斯克主要的夜生活区,到了晚上这里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年轻人最多的地方。笔者在上城的一间酒馆里,同一位白罗斯年轻工程师交换了一些关于白罗斯政治的看法,她名叫Irina,在本地的一家通讯公司工作,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

笔者:“很有意思,我发现明斯克这里到处都有苏联的遗迹?”
Irina:“在白罗斯,很多苏联的遗迹都保留了下来.....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大概是因为很多苏联时代的老人都还健在,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很熟悉吧。”
笔者: “我在中国的电视里经常能看到你们总统卢卡申科的身影,你怎么看待他呢?”
Irina:“我对政治不大感兴趣,我不会说我支持卢卡申科,我也不会说我反对他,我觉得评判一个领导人要看他的具体作为。”
笔者: “我还老在电视里看到,卢卡申科每次出国访问都带着他的儿子?”
Irina: “他的那个小儿子很可能是卢卡申科的政治继承人,他真的非常聪明。”
笔者: “你怎么看待白罗斯现在和俄罗斯的关系呢?”
Irina: “在这个问题上我没什么看法吧,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白罗斯和乌克兰有着很好的关系,真的是非常纯粹的友谊,不是那种政治化的外交关系。”

在整个交谈中,Irina还强调了很有意思的几点:
“说老实话,我觉得我每次和中国人聊天感觉都挺好的,因为感觉互相很容易明白在说什么,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另外,我最喜欢的政治人物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他可帅了。”

夜幕下的明斯克上城,街道上簇拥着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在酒吧和夜店门口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抽着烟。生活方式彷佛和世界上别的地方的现代都市没什么两样。而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一时也就被光鲜的表象都遮掩过去了。

博物馆里的官方历史

在每个国家,政府设立的历史博物馆往往最能准确地表达官方认可的主旋律历史叙述。主旋律历史叙述对于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经过国民教育洗礼的大多数人都会很大程度上接受这样一种历史叙述,进而在这基础上构建每个人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白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坐落在明斯克城区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楼内展厅的空间说不上大。馆内散发着一股苏联时代国家建筑物的气氛,大理石铺就的墙面和地板,谈不上明亮的灯光,以及漫不经心的售票员。

在一楼的两个展厅中陈列的都是白罗斯地区史前文化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的一些器物。一楼有一个长长的走廊通往楼梯,走廊两侧挂着很多一战时期白罗斯的历史照片。其中有几个相框里的老照片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几个相框里,都摆放着上下两张照片。上面一张照片是一战时期俄军士兵在白罗斯的活动,而下面一张往往是一战时期德军士兵在白罗斯的活动。走过那一条上下照片互为对衬的走廊,当时我心里就泛起一个疑问:如果说这些照片是在叙述白罗斯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一切,有俄国人,也有德国人,那白罗斯人自己又在哪儿呢?

当我逛完整个三层的博物馆后,我发现所有的展厅只陈列、叙述了史前时代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白罗斯的历史器物和人文景象。整个三层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几乎只字未提沙皇俄国统治时期和苏联时期白罗斯的历史。彷佛那两段历史在官方认定的历史叙述中消失不见了。这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一种巧合性地遗忘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如果我是一个细心的白罗斯人,想必会对自己国家片段化的主旋律历史产生诸多疑问。

结尾

对苏联时代历史叙述的保留,对帝俄时代历史的选择性遗忘,对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白罗斯文化的描写,以及对白罗斯独立建国模棱两可的描述,共同组成了今日白罗斯官方的历史叙述。而这个白罗斯人民也许会有更多关于库拉帕蒂的记忆,但是对于这个苏联解体后的新生国家来说,历史叙述还是一样的模糊而片段。

在未来,也许今日很多白罗斯的主流史观都会被改写,也许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选择性的遗忘和构建。对于白罗斯这样的民族国家来说,抛弃自身历史的任意一部分都会使得自身历史变得残缺,可真实地对待自身复杂的历史过往又会使得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显得自相矛盾。这真是个难题,也真真切切地是历史本身。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