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北大教授王蓉:人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是因为活在“高度筛选型”的社会里

每一步都在筛人。被筛下来,就意味着绝缘,和上一层的优质教育绝缘。

王蓉意识中国人对教育的焦虑、纠结和不满。2017年,她与同事们在中国29个省份353个县共计四万余户家庭中进行调查、统计,并调研中国多种类型的教学机构,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试图以数字来回答,教育的供需矛盾和根本症结所在。

王蓉意识中国人对教育的焦虑、纠结和不满。2017年,她与同事们在中国29个省份353个县共计四万余户家庭中进行调查、统计,并调研中国多种类型的教学机构,在2018年夏天出版《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试图以数字来回答,教育的供需矛盾和根本症结所在。摄:Chandan Khanna/AFP/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张妍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18-09-18

北京大学的教授王蓉,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教育财政学领域专家,亦自称是一位“公立教育的信奉者”。

二十年前,她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学成回国,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进行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甘肃位于中国大陆西部,自然环境恶劣,民族问题复杂,是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研究项目所在的临夏,又是甘肃最落后的地方。王蓉记得,初到那里时是1999年12月,大雪纷飞,因为没有教室,孩子们就坐在雪地里上课。教师资源匮乏,村里新添了外地嫁来的媳妇,有初中学历,马上被请到学校当教书先生。即便这样,还有大量孩子辍学,因为家里太穷,交不起学杂费。

当时的王蓉刚刚走出美国顶尖学府,一脚踏进祖国沉重的现实。在随后五年,她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个项目上,和几十位中外学者一起在甘肃临夏州的四个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项目,从修建校舍、培训教师,到研发地方教材、制定预算。王蓉是教育经济学博士,因此负责财政工作,譬如设计助学金、免费午餐、循环课本,也包括去地方政府游说,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

办教育绕不开一个“钱”字。因为在中国农村看到那些痛心疾首的画面,王蓉自觉有责任去呼吁政府增加投入,而“上升到政治形态,”就必须“实施免费”,才有可能动员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支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