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总编周记:当我们的笔下有生命失去时......

我們期待读者一起进入这个必然引发“哀怜和恐怖”的故事后,理解两位主角的生命境界,获得“情绪的陶冶和洗涤”—— 希望亚里斯多德是对的。

写的是梁圣岳,但映照的是人心,挑战和探索极限,是人与生具来的本性。我们希望通过报导触摸到一点线索,了解对人类而言,例如冒险登山这样的追求究竟义和境界在哪里。

写的是梁圣岳,但映照的是人心,挑战和探索极限,是人与生具来的本性。我们希望通过报导触摸到一点线索,了解对人类而言,例如冒险登山这样的追求究竟义和境界在哪里。摄影:罗苡珊

李志德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8-08-26

#总编周记

非正常死亡事件,通常或大或小会成为新闻主题,但它同时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类新闻。我们最近刊登的报导大雪过后,归来的人,就是一次无比艰难的考验。

报导梁圣岳的动机,起于去年他经历的一场山难。他和同时受困的旅伴一位获救、一位身亡。如果不为猎奇,为什么要去报导这样的人和事?我们下笔之间,时时刻刻都要面对这样的拷问 —— 不管来自自己或外在。

有些报导记录了一个历经千辛万苦,登上山顶颠峰,写下罕有纪录的英雄故事;另一些则是九死一生,历劫归来的传奇。但我们不希望把这篇报导写成这两种的任何一种。我们真正希望写的是梁圣岳,就只是梁圣岳:一位登山者,一位台湾青年。

这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台湾青年的故事。他排斥升学、 抗拒体制,用打零工攒存旅行和登山的花费。何欣洁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写梁圣岳的成长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旅行见闻,希望藉著这些篇章,钩勒出梁圣岳这一代人成长的台湾社会,这些看来和山难事件无关的“旁支”,其实是同等重要的主题,写作的企图很大一部分其实在此。

一年前的山难,是梁圣岳生命里的重要印记。一个人在事件中和事件后是什么样的心情?“明知山有雪,偏向雪山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追求和情调?这是我们最终希望理解的世界。

至于梁圣岳是不是错估环境、行动是不是冒进、遇险后的处置有没有失误......等等问题,不是这篇报导希望讨论的主题。我们希望通过目的单纯,笔法细腻的写作触摸到一点线索,了解对人类而言,例如冒险登山这样的追求究竟意义和境界在哪里。

然而报导梁圣岳的故事更大的困难,无疑来自山难事件中有一位失去生命的主角,他是和旅伴梁圣岳一同进入危险境地的登山者。在“写梁圣岳,不可能完全不提过世的旅伴”这个难题底下,我们在进行采访的同时,诚恳地向逝者家属说明我们报导的初衷,请求理解。最后尊重他们的意见,删除了相当一部分情节。这些我们采访到的,接近生命尽头时发生的点滴纪录,如今只属于逝者的家属。

报导梁圣岳的故事难度之高,用“走钢索”都不足以形容:走钢索已经够危险了,但至少还有根钢索通往前路。但梁圣岳的新闻,我们确实知道应该把住一个“度”。但它落在哪里?没有人有正确答案。除了以比虔敬谨慎更虔敬谨慎的心情书写情、编辑以外,别无解方。我们期待读者和我们一起进入这个必然引发“哀怜和恐怖”的故事后,理解主角的生命境界,让自己获得“情绪的陶冶和洗涤”—— 希望亚里斯多德是对的。

这是一张不可能不被扣分的答卷,除非一开始就放弃它。但我们自己处理梁圣岳山难事件的反思必须记下,既是自剖心迹,给自己留一篇反省纪录,也是对读者的坦白。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