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陈纯:“五月风暴”的中国继承人之战

在“五月风暴”50周年之际,作为这场运动的精神继承人,中国真正的激进左翼并不在“激萌”成员之间,而在被他们屡次忽略的青年行动者之中。

图为法国“五月风暴”期间,学生罢课的现场,学生们高挂著毛泽东等的共产主义符号。

图为法国“五月风暴”期间,学生罢课的现场,学生们高挂著毛泽东等的共产主义符号。摄:Bettmann Archive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18-05-24

#五月风暴#评论#陈纯

1968年的“五月风暴”,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在当时还是未来,都激发了持久的内在紧张关系,不同维度之间产生了相互交织的影响。五十年前的法国思想裂变,以吊诡方式影响到数十年后的中国走向。从上游的1968年法国,到下游的2018年中国,这场“精神继承人之战”,成为反思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运动处境的一个参照系。

六八之后,中法语境中的“激进”与“反激进”

“五月风暴”的影响例证,无疑当属法国哲学家巴迪欧(Alain Badiou),在他看来,“那是一场冲击波,在我的人格和政治主体上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68年底巴迪欧不仅彻底抛弃议会民主制、法共和苏联马克思主义,走向了毛主义,也和自己的恩师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决裂,面对后者的著名论断——“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巴迪欧无法接受。

相反,另一位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对“五月风暴”的评价却颇为刻薄:“大学生和工人们将又一次对这些日子的罢工、节庆、游行、无休止的讨论和暴动留下美好的回忆,仿佛日常生活的烦恼、技术和官僚主义所造成的窒息感需要时不时地突然宣泄一下;似乎法国人只有在革命(或者假革命)的心理剧中才能使孤独感得到解脱。”这位《知识分子的鸦片》的作者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激烈抨击,有这种观感毫不令人意外。而耐人寻味的是,五十年之后,巴迪欧的激进左翼盟友、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Slavoj Žižek),对这一事件也给出了与阿隆类似的评价:“这场本应是左翼的运动,最终却帮助资本主义取得了支配地位。”

而在中国,“五月风暴”在当年几乎立刻就产生了反响,尤其是其中的毛主义色彩令中国着实激动了一番。钱钢在《“法国的文化大革命”?关于1968“五月风暴”的走读》写到:“1968年,‘法国’一词在人民日报标题上出现100次,其中5、6两月的77次全部与‘五月风暴’有关,年度和月度语温都达到‘沸’级。人民日报将法国‘五月风暴’和中国文革连在一起,强调它‘是同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然而,这最多只能证明中国利用“五月风暴”来进行自己的政治宣传,并不能证明1968年后的中国政治受到过“五月风暴”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很少看到有人探讨“五月风暴”对中国的影响,相反,探讨中国对1968年欧美左翼运动之影响的著作和文章倒是汗牛充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