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电影

张君玫:《黑豹》──一则关于暴力与爱的阶级寓言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美国黑人小孩兴奋的载歌载舞,因为终于出现“长得跟自己一样的英雄”了!事实上,不仅是美国的黑人,非洲许多国家的群众也热烈欢迎甚或庆祝这部片子。

《黑豹》电影剧照。

《黑豹》电影剧照。摄:Imagine China

刊登于 2018-03-20

#电影#评论#张君玫

最近创下多项纪录的美国好莱坞(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黑豹》(Black Panther),俨然成为一个重新定义“黑”的文化现象。“黑就是美”不再只是政治抗争和自我肯认的口号,而跃升到全球资本主义的影像殿堂。

好莱坞的萤幕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主流社会中的各种差别待遇,包括性别、族群、肤色、文化、政治等意识形态和倾斜。至今,好莱坞的薪资依然呈现严重的性别落差,以及少数族裔呈现不足的问题。一部几乎都是黑人面孔的超级英雄电影本身,似乎就足以让人振奋。再加上强大、优美并顺应自然发质的黑人女性形象,以及一个从未被西方殖民过的科技乌托邦非洲王国,丰富而多采多姿的黑人文化与音乐元素,都让长期遭受压制与剥夺的黑人族群深受鼓舞。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美国黑人小孩兴奋的载歌载舞,因为终于出现“长得跟自己一样的英雄”了!事实上,不仅是美国的黑人,非洲许多国家的群众也热烈欢迎甚或庆祝这部片子。由此可知,在当代族群政治中,再现、呈现或代表(representation)的问题依然重要。

然而,所有的呈现和/或代表,都同时包含了错误或扭曲的风险。因此,这部片子也引发了不少批判和检讨。比如,片中对“美国黑人”的负面描绘(相对于Wakanda黑人的强大)、两个白人角色(一个反派的窃贼和一个正派的CIA探员)略显突兀或刻板的呈现(尤其是CIA探员参与危机处理的正面形象),以及更重要的,关于受压迫者解放的政治路线之争(体现在Wakanda的新王T’Challa,亦即黑豹,和他的堂弟N’Jadaka,又名Erik Killmonger之间的斗争),都让很多评论者觉得在意识形态上不够正确,或是迎合了主流价值的品味。换言之,《黑豹》确实突破了某些既有的限制,但或许依然不够“进步”。不过,意识形态与症状的分析固然重要,但通常无法提供更动态的理解。

在这篇评论中,我想做的因此并不是延续意识形态的检查,而要把这部作品,一个关于黑与美的寓言故事,放到美国的历史脉络中思考。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