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这就是柏林影展:政治的、历史的、以及批判性的

与坎城、威尼斯的明媚不同,柏林影展总在天寒地冻时举办,影展主场馆落在二战期间被彻底摧毁成为废墟的波茨坦广场,而这正是柏林影展的性格⋯⋯

在康城及威尼斯影展相较之下,即将迈入七十古稀的柏林影展,近年主竞赛片单总是遭到水准乏善可陈的批评。柏林影展总在寒冬举办,影展主场馆落在曾是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二战期间被彻底摧毁成为废墟的波茨坦广场,步出气派堂皇的“柏林宫”,放眼望去,沿途充满柏林围墙存在的痕迹。

在康城及威尼斯影展相较之下,即将迈入七十古稀的柏林影展,近年主竞赛片单总是遭到水准乏善可陈的批评。柏林影展总在寒冬举办,影展主场馆落在曾是欧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二战期间被彻底摧毁成为废墟的波茨坦广场,步出气派堂皇的“柏林宫”,放眼望去,沿途充满柏林围墙存在的痕迹。摄:John Macdougall/AFP/Getty Images

特约作者 郑秉泓 发自柏林

刊登于 2018-03-04

第68届柏林影展已于2月24日晚上举行颁奖典礼,罗马尼亚纪录片导演阿狄娜·潘提琳(Adina Pintilie)的首部长片作品《禁身接触》(Touch Me Not),虽在此前影展场刊《银幕杂志》中拿下“第三低分”(1.5分),但最终在一片惊呼声中赢得最高荣誉金熊奖。

这确实一部大胆之作,它难被定义,暧昧游走于纪录与剧情之间;以极具特色的方式凝视自己与别人的身体,面对镜头自我剖白欲望与情感关系,质疑所谓正常与不正常的。它除了从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领军的主竞赛评审团手中拿下了金熊奖,还获得了另一组评审青睐,勇夺由保障影视权利的社团GWFF(Gesellschaft zur Wahrnehmung von Film- und Fernsehrecht)所设立的“最佳首部电影奖”,奖金高达五万欧元。

至于评审团大奖,则颁给了波兰导演玛寇札塔·叔莫斯卡(Malgorzata Szumowska)的黑色喜剧《换脸效应》。玛寇札塔·叔莫斯卡曾以《通灵诊疗室》(Body)荣获2015年柏林影展最佳导演奖,他今年更上一层楼,《换脸效应》刻划小镇青年在建造世界最大耶稣雕像过程中发生意外,并成为波兰首位接受颜面重建手术的人。

《换脸效应》在片中暗埋东欧地区因历史文化宗教和地域特性而导致的身分认同混淆,以及异端族群遭排挤以致动辄得咎的弦外之音。

罗马尼亚纪录片导演(Adina Pintilie)的首部长片作品《禁身接触》(Touch Me Not)夺得最高荣誉金熊奖。
罗马尼亚纪录片导演(Adina Pintilie)的首部长片作品《禁身接触》(Touch Me Not)夺得最高荣誉金熊奖。摄:Tobias Schwarz/AFP/Getty Images

女性和新人的胜利

如果我们记得上届金熊奖得主是匈牙利导演伊尔蒂蔻·恩伊达(Ildiko Enyedi)的《梦鹿情谜》(On Body and Soul),则观乎本届柏林影展的主竞赛单元,不仅前两项大奖皆颁予了女性导演,还写下最高荣誉金熊奖连续两年都由女性创作者赢得的历史性记录。而早在阿狄娜·潘提琳和伊尔蒂蔻·恩伊达之前,金熊奖在历史上已有四位女性赢得:匈牙利的玛塔·梅莎洛丝(Márta Mészáros);苏联的拉莉莎·雪彼寇(Larisa Shepitko);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的洁丝米拉·兹巴尼奇(Jasmila Žbanić);秘鲁的克劳蒂亚·尤萨(Claudia Llosa))。而且她们得奖时多在三、四十岁的壮年。柏林影展不仅在三大影展中率先将首奖颁予女性(1975年),在其超过半世纪的影展历史中,由女性导演赢得首奖的比例,亦远高于坎城影展(新西兰的珍康萍(Jane Campion)是唯一赢得金棕榈奖的女性导演)和威尼斯影展(首奖得主曾有德国的玛格丽特·冯·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ta)、法国的安妮·华达(Agnès Varda)、印度的米拉·娜儿(Mira Nair)、美国的苏菲亚·柯波拉(Sofia Coppola))。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