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柏林影展为什麽这麽冷门,这麽政治,这麽不解风情?

在没有主流样板生活的城市,柏林影展本来就是为了树立“自由世界的窗口”⋯⋯

特约撰稿人 吴思薇 发自柏林

刊登于 2017-03-01

2017柏林影展现场。
2017柏林影展现场。

只要回想一下柏林在近年来出现在电影里的场景,从2003年横扫各大欧洲影展的《再见列宁》、2011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窃听风暴》、到最近的《间谍桥》、《绅士密令》中的穿墙现场,总可以大概理解“柏林影展”的政治取向。

欧洲三大影展:柏林、威尼斯、坎城。柏林影展一直以来就是最严肃且最政治的,但是今年,连担任柏林影展长达15年的主席 Dieter Kosslick 都说了,2017年的选片比过去任何一年都更政治化,或许是因为几个右倾的大事件如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的发生,再适逢今年也是德国大选年。本年度第一次欧洲艺术圈的盛事,不只影展本身政治意识强烈,连带所有与会者都积极表态。

柏林影展的主场地座落在二战后大范围重建的波兹坦广场,步行不到十分钟就是犹太纪念碑,再往下走,就会抵达柏林围墙倒塌时、人民从四处涌入现场狂欢庆祝的布兰登堡门。若从波兹坦广场搭地铁到下个别的影厅,你可能就从东西德边境,穿过从美军占领区,到达再见列宁里的卡尔马克思大街,而与柏林影展同时进行的欧洲电影市场展的隔壁,就是过去盖世太保的警备总部遗址。假若一个旅客以 google map 的视角远观城市,更可以感受到柏林曾被政治、战争、意识形态力量所支配过的城市。就算刻意避开那些政治景点,随意的步行在地砖建成的人行道之上,双脚仍会不小心踏到小金牌,上面就刻着一个个因纳粹而死的犹太人名字。

除了大历史的地图学,两德统一之后的柏林几乎是用了洪荒之力将历史现场保存下来,在这里可以用一种近身的方式感受,政治和战争如何在这座城市和人们的身上铭刻下凿痕。当去年圣诞市集的恐怖攻击事件发生后,原本以为柏林的日常警备将会明显升高,但是却柏林还是保持着一个自由城市的面貌,街头的警察没有明显增加。

假若如一个旅客以 google map 的视角远观城市,更可以感受到柏林曾被政治、战争、意识形态力量所支配过的城市,就算刻意避开那些政治景点,随意的步行在地砖建成的人行道之上,双脚仍会不小心踏到小金牌,上面就刻着一个个因纳粹而死的犹太人名字。

柏林的自由不代表欢乐,店员不会对你微笑、百货连带所有与司的警卫不会帮你开门提包,但是变装皇后会上全妆登高鞋去市立图书馆借书、街头艺人的表演意不在娱乐他人,而是以自我表述为目的;那柏林相对于大麻合法化的阿姆斯特丹、早就以修法而非专法承认同性婚姻的其他欧洲城市,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自由之都呢?

在柏林生活,是没有所谓主流样板的生活型态,对于将买房视为人生头等大事的华人或许冲击更大的是:柏林人不买房子,高达70%租房率、加上租屋政策的限制,你不必是个富人或者布尔乔亚也可以过着体面的生活。你一边领着失业救济金一边进行艺术计划,也不会感到自己是被体制排除的人,无论你穿什么上街、领多少薪水、或者占屋生活都能有余裕,自由的意义不在于欢乐,而是有选择。

2017柏林影展现场。
2017柏林影展现场。

在柏林生活,是没有所谓主流样板的生活型态,对于将买房视为人生头等大事的华人或许冲击更大的是:柏林人不买房子,高达70%租房率、加上租屋政策的限制,你不必是个富人或者布尔乔雅也可以过着体面的生活。

不过这个乌托邦之城,到了现今似乎来到一个转折,难民涌入造成公众服务无法消化,不只影响难民连本地人的生活也造成明显的不便,语言与文化隔阂导致的人生停滞所产生的治安问题;加上近年来自各地被这个租屋天堂吸引的移民不断涌入,让这两三年间柏林的租屋市场来到过去无法想像的艰难情况。

柏林人本就是各种族国籍的混种,包容与开放是主旋律,但是消费力低落、高过平均的失业率,柏林的市政运作得靠其他联邦的税金支援也是事实,右派乍起的痕迹从租房困难、租金提高、到右翼民粹政党AfD首次进入国会等种种迹象,都可以感受到政治风向的微幅摆动。

你一边领着失业救济金一边进行艺术计划,也不会感到自己是被体制排除的人,无论你穿什么上街、领多少薪水、或者占屋生活都能有余裕,自由的意义不在于欢乐,而是有选择。

柏林影展最早是在西德盟军撤退后,为了树立『自由世界的窗口』在围墙还没倒塌的西柏林所举办,本身就是冷战背景下自由世界的象征,有点像南韩在南北韩边界播放 K-pop 的统战武器。所以柏林影展自打从娘胎起就被赋予了浓烈的政治意义。而今年柏林影展的选片,也将目光放在发展中国家的人事风景、LGBT 酷儿或非典型家庭的家庭议题、以及极权国家为背景人性故事等,所散发的政治讯息也显得更加急切。

“If we are not humans, who the hell are we then? - Aki Kaurismäki”
“如果我们不是人类,那我们是谁? - 阿基‧郭利斯马基(导演)”

“I’m here to investigate how to tear down the Wall. - Diego Luna”
“我来这里了解如何打破隔阂 - 狄亚哥·卢纳(演员)”

“Fight! Not with our fists, but our minds. - Sir Patrick Stewart”
“要反抗!不是用蛮力,而是用智慧 - 派崔克·史都华爵士(演员)”

“We have to embrace and love each other. - Richard Gere”
“我们要给彼此爱和拥抱 - 李察·吉尔(演员)”

”Don’t lose your courage, we will win. - Dieter Kosslick”
“勇者必胜 - 柏林影展大会主席戴特柯斯利克”

这些看似打气或是宣战的字句充斥着影展期间每一场的记者会,乍看下确实有点像自由派的取暖大会,向保守运动与民粹发出一个反抗的讯息。而参加本届柏林影展的好莱坞巨星李察吉尔也是今年的焦点,谈到政治,他谴责特朗普,将难民这个字眼钉上恐怖分子的标签,这个说法也同样呼应欧洲现况,对于难民的恐惧与爱的矛盾;除了电影人对于民粹的反击,细看主席Dieter在影展引言中他还强调了一件事情,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对于人道及公平的失信,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宛如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所预言的当代现况。此际,柏林影展借由选片试图回应、反省、或是深思此际的社会面貌。

从1951年开办的柏林影展,由城市自身的历史轨迹出发,以政治为核心切入议题。这里或许你可以泛称是左派的同温层,电影人试着用各个角落、来自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去寻找答案。而在这些看似极大的命题之下,对于观影的影展观众而言,最终还是回到了人性的共感。无论你是来自哪里、哪种种族、何种性别哪个年龄,你能在这些观影经验里感觉到你是世界的一分子,不被是被制度或政治或是出身、任何偏狭的理由排拒的对象。在政治社会自左逐向右倾斜的关键时刻,柏林影展始终如一,向世界寄出一张坚守人性价值的明信片。

2017柏林影展现场。
2017柏林影展现场。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