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来函:他们的《芳华》,美化了荒唐年代

廉价感动取代了批判,对苦难年代的浪漫化,对于造成苦难原因反思的弱化,这对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是福还是祸呢?

《芳华》电影剧照。

《芳华》电影剧照。摄:Imagine China

moreless

刊登于 2017-12-27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本文包含部分电影内容陈述。

导演冯小刚新作《芳华》经历了国庆下档风波之后,终于在12月15日,于中国大陆和北美同步上映。由于有撤档的噱头,大家都想看看有什么敏感的内容不让播,于是场场爆满。

电影根据严歌苓小说《你触摸了我》改编。在电影的片名上,严歌苓提供了几个选项,《好儿好女》、《青春作伴》、《芳华》等,最终冯小刚采用了《芳华》。芳华的立意,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那是冯小刚们心中,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好年代。

影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毛去世,文革结束,对越作战,到改革开放后十数年。讲述了军队文工团里面一群男男女女,随着大时代的变迁,经历的人生起伏和变迁。

当时代浪潮褪去,当年处于时代风口浪尖的男女,对自己的过往,会给予一种怎样的评价。当曾经被赋予高于生命价值的理想失去光彩的时候,他们又会如何诠释自己的青春过往呢,有人觉得往事不堪回首太匆匆,也有人觉得青春无悔,忆往昔峥嵘岁月愁。个人的阅历,和对历史的了解,对于如何诠释过去,都会带来极大的个体差异。

年代背景的矛盾

影片一开场,一幅巨大的毛像冲你挥手的照片映入眼帘,旁边是在刷“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的场景,一看就知道发生于火红岁月。明媚的练功房,青春健康的肉体,雪白的大腿,暴露的泳衣。给人的感觉,好像那是一个自由奔放,可以随意暴露身体的年代,事实是否真实这样的呢,王小波的小说里面《黄金时代》里面讲的,禁欲年代的男女如果自由恋爱,暴露身体,或者随意发生婚外性行为,是要被打成搞破鞋,要被游街示众,出斗争差的。电影中这种暴露身体的场景,似乎与年代背景不合。

在那个论出身的年代,要加入军队文工团,肯定要政治过硬,根正苗红的才行。像何小萍这样亲爹被打成右派去劳改的不知道能否通过政审,影片开头说的改了姓跟继父姓,家庭成分也改成了革命干部不知道是否行得通。

片子当中,人物形象是扁平的,也就是说人物塑造不立体,性格单一。一个个人物就像一幅幅白描,不具体,不生动。刘峰跟何小萍说,你爸爸在劳改,你改了姓,划清了界线,给你改了家庭成分,成了革命干部的家庭。听到这句话,何小萍没有一丝焦虑和忧愁,嘴角居然露出了天真无邪的微笑。她生父在劳改,生死未卜,她居然能天真的笑得出来。后来她爸死后她万分悲痛,可见也不是个没心没肺的人,那开头这么处理卖萌就非常的令人匪夷所思了。

拍这种历史题材的片子,不对体制进行反思,就是浪费公共资源和公众的感情,靠卖情怀赚钱是一种无耻的炒作行为。用6分钟的战争场面来吸引打鸡血的民族主义军迷;用白皙的长腿,扭捏的身段,泳衣,沐浴镜头来取悦文革中失意的油腻男;用一句干净利落的草泥马,来抚慰改革中没有得到甜头的落魄群众;再用几首红色经典歌曲和无处不在的毛像,来让广场舞大妈大叔追忆文革中虽然物质匮乏,但是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明面上的腐败没有那么多,表面上貌似平等的年代,这成为了很多人幻想的乌托邦。各种噱头满足各个阶层的不同需求,票房自然就上去了。

美化荒唐年代

文工团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奇葩的事情。这个非战斗群体中还能产生将军,还产生了多名领导人的妻子。文工团越美丽,则现实越丑陋。文工团的青春,不是普通人的青春。是出生在大院的官二代郝淑雯,陈灿们的青春,而不是出自草根的刘峰,何小萍们的青春。刘峰跟何小萍的青春只有被歧视和被排挤的痛楚,哪里有一点美好可言。官二代文革开始的时候可以参加联动打老师,抄家,打黑五类。文革后可以参加文工团,改开后又可以下海经商捞金富得流油。草根无论是文革期间被压榨被排挤被冷眼,还是改开之后被城管驱赶,被公安当成“低端人口” 清退。他们哪里有一点尊严和美好可以回忆。美化这种荒唐年代,和畸形年代的荒诞产物文工团,正如欣赏裹脚之美一样,是一种变态。

冯小刚对那个年代的态度是暧昧的,是含情脉脉的,从那多次的毛像特写可以看出来,从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的歌声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一排排女兵挑起红色娘子军的芭蕾,白皙的大腿凸显出流动的线条,还有女兵洗澡的镜头,多次出现的对平杯内衣的特写,冯小刚对红色年代的回忆,最后固化在对青年女性身体的物化上。冯小刚自称是大院子弟出身,对红色年代是充满眷恋和怀念的,对红五类可以随意迫害驱赶黑五类的荒唐年代是向往的。就像电影《老炮儿》里,冯小刚们意淫对许晴角色的强暴可以看出来,老炮们不服老,还是想要再干一票的。

关于对越战争的动机,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普遍流行的说法之一,就是跟苏联结盟的越南,因为柬埔寨的越南侨民1万多被杀,在1978年12月入侵了柬埔寨,发动了对反人类的红色高棉的攻击,并在1979年1月7日攻占了金边,推翻了红色高棉建立的民柬政权。而红色高棉一直是受到北京的支持,波尔布特也是在北京受训的。越南入侵柬埔寨,遭到了中国的强烈不满。于是港媒有流传这句最高领导人的讲话,小朋友不听话,自然要打屁股。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了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还有一种说法是,邓小平刚刚复出不久,急需一场对外战争来树立个人威信,也扫清党内毛派势力的掣肘。同时中国不能容忍中南半岛出现一个跟自己对抗的地区性军事大国。不管是那种理由,这场战争的理由似乎都不是很充分的,难免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成分。由于越南跟美国缠战多年,作战经验丰富,且全民皆兵,又是多山的地形。中国军队准备不够充分,损失巨大,还经常被伏击,所以不久就开始大开杀戒,越南平民的伤亡非常大。1990年代以后,由于改善了中越关系,之后官方对这场战争就很少提及。近几年退伍老兵上访要求改善待遇的群体事件,也多少有些敏感。所以冯小刚的这部片子重提这场战争对官方来说有些许的尴尬。

一场发动原因不是很站得住脚的战争,电影里再体现士兵作战多么英勇,救护人员救死扶伤多么的无私,是否也有些荒诞。就好比一个电影在歌颂二战德国士兵日本士兵作战多么英勇,救护人员多么无私无畏地救助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兵日本兵,显得一样的荒谬。

冯小刚的电影,对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做了较大的修改和处理,主题和主旨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严的小说,较注重于小人物被集体主义吞噬的悲剧结局。而电影的处理,对人物形象,和年代背景都做了虚化处理。模糊化和唯美化的结果,就是不承担任何历史责任,避免展示时代的荒谬性,也减少了批判性。让观众多去关注绚烂的青春,追忆逝去年华的美好。廉价感动取代了批判,对苦难年代的浪漫化,对于造成苦难原因反思的弱化,这对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是福还是祸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