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考记忆”、“涉政治”、“无意义”,历史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

“他们直接把史实的影响意义灌输给你,后来自学颠覆既有历史观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精力。”

历史课应当如何教育?古代史、近代史占比应当怎样分配,不同分配会有怎样的影响?

历史课应当如何教育?古代史、近代史占比应当怎样分配,不同分配会有怎样的影响?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杨钰 整理

刊登于 2017-10-15

#Your Opinion

专栏 Your Opinion 精选重要报导、争议话题底下,读者的评论、来信、或者获得授权的个人脸书感言,整理成文并发布,让更多人可以读到你的观点,让声音穿透同温层。欢迎你继续在端APP网站写评论,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写信给我们community@theinitium.com。我哋实睇,一条都不会走宝。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0月11日公布任期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于明年年底在全港初中落实中国历史单独成立必修科,“推动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并表示将丰富师生与内地的交流及学习活动,让师生均“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林郑同时表明,在内容与教材上会多倾听前线教师的想法。

目前,全港未独立设有中国历史课的中学仅一成左右,他们多以中史与世界历史合并或融入综合人文科等方式教授。据《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2016)》,中国历史学习的总课时,不得少于该学习领域总课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各个年级平均每周约上两节中史科。

然而,政府认为,有学校教授中史科的课时“不理想”,且部分学校虽独立成科但并非初中三年均有教授,因此,此次是要求各校于2018/19学年在中一至中三每个年级都将中史独立设为必修科。

纵然香港教联会主席黄锦良认为香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理所应当,并非政治决定,但中史独立成科依然引起公众对历史教育是否会变为“洗脑教育”的争论,香港中国历史教育学会主席刘尚威日前便表达了对其中渗入国民教育元素的担忧。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应该怎样教学?在圆桌相关话题下,读者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你接受过怎样的历史教育?

历史科是两岸四地基础教育中均会设置的科目,通常以不同时间及地理区域划分以方便教学,考查方式包括事实记忆及分析思考等。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记载,教科书如何摘选编排、教师如何讲解均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后来自学颠覆脑海中的历史观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一位读者留言道。

不配:印象中我中学时学的近代史就没有六四,然后抗日战争里面共产党所率领军队是"中流砥柱"地位,仅是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就占了中国近代史很大的一份比例。

Zori17z:历史教科书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尤其对现阶段讨论声较弱的领域影响更为明显。拿自己举例,我是在看到香港高中中史课本讲到“改革开放的得与失”才猛地意识到改革开放是有弊端的,毕竟大陆十一年的反复教育还是会使人在观点上有很僵化的定型,即使自己会有意识地摆脱。

ana1ysis:很遗憾是在大陆接受的历史教育,史实造假,刻意偏重,隐瞒真实,最重要的是不给你思考的机会,直接把所有史实的影响意义灌输给你,后来自学颠覆脑海中的历史观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少林寺第一和尚:@ana1ysis: 作为刚经历高考的大学生,我自认为此话可能存在不妥的地方。想说历史教材的问题,我自个儿认为史实造假,就教材所列出的主要历史事件,我相信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但是对史实描述的角度存在刻意偏重的问题,以及隐瞒部分未写入教材的史实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在网络上能搜索到的台湾历史教材书,我发现这问题似乎是两岸都存在的问题,比如西安事变对杨虎城,张学良的两岸不同评价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了。对于“影响意义灌输给你”,这就在于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定了。但是我根据高考的要求可以看出,历史高考已经非常非常非常淡化了考察“记忆内容”了,更多的是根据材料分析,独立思考,发散性多角度的评价人物以及事件了。你也可以看看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我不能说很好,但我觉得进步很多了。

ana1ysis:@少林寺第一和尚: 目前的课本我也不太了解了,毕竟我高考也是8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课本上所有的历史意义都是必背内容,老师的讲述也不过是针对高考的应试技巧罢了,至于史实问题,既然你可以上端,也欢迎你多看看海外书籍和维基来求证,作为教科书,大部分真实恐怕是远远不够的…题外话,进入大学之后虽然不用学历史了反而在思想教育上比高中更甚了,而且还有更加收紧的趋势,不知你的意愿如何,冒昧地祝你以后能来海外生活学习。

9_9OOps:维基百科完全不能做学术材料用,错误太多。建议楼上自己去找《剑桥中国史》英文原版或是其他历史书读,多读一些版本,平衡不同的观点。

yourp:@少林寺第一和尚: 有些赞同,有些不赞同。大陆历史教科书不存在完全肆意篡改,存在刻意偏重是没错的。但是对于某些没有办法偏重的地方——那些对中共附有反面的历史是完全不介绍,或者直接扭曲了的,总之,把自己的责任撇的干干净净。 其实我相信很多政党都是这样做过的,正如那句老话——前人的历史是后人写的——所以他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但对于我们来讲,求真是应该始终去做的一件事,即使它很难。

少林寺第一和尚:@yourp: 你说的确实有道理。正如楼上所说,求真永远不能局限单一来源,正如我们看新闻一样,通过浏览思考各个政见不同的媒体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我们才可能较全面地认识同一件事的真正面目。

不配:@少林寺第一和尚: 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我是近年才学到的,冒昧讲一下,也希望没有让大家感到冒犯。

看你的回复隐含了这个逻辑:因为欧美港台日韩也一样存在问题,所以中国大陆的问题存在就是合理。那我极端化一下,举个谬论例子:有个人虽然他一般是吃饭的,但偶尔一次他吃了shi,所以我吃shi也是没问题的(甚至天天吃shi只是偶尔吃得上饭也ok了);反正连美国都经常发生枪击案,所以中国要是也发生几次暴动死一些人也没问题(对生命的漠视也是很多中国人的问题,包括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中国社交媒体上一帮洗脑受害者在叫好)。看出这个逻辑的荒谬之处了吗?错的事就是错的,现在主流声音却一直为错误搬出各种逻辑不通的理由来诡辩。

而且不同人可能对“教育”这个问题看重的程度不一样,而我觉得在今天教育应该放到与生命安全、财产、医疗保障同等地位,教育不应该存在这样的不足。

少林寺第一和尚:@不配: 首先不可以否认的是,我确实包含了类似你说的这种逻辑在其中。但看见你否定这个逻辑,那我冒昧地问一句:“那我们这样会不会太过于'圣母'了呢?”

首先你提炼的逻辑,扩大化到了当代社会层面。我所说的使用此逻辑的时候是在讨论历史记载问题。对于历史记载这些事儿而言,真的可谓是见仁见智,就如胡适所说“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很难说清历史的功与过,历史的记载必会参杂当时社会环境而有所偏颇,这也是两岸或者说世界各地都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我们不能太圣母或说太理想化地要求历史记载的十全十美了。对于你把我的逻辑扩大到了当代社会问题层面,我认为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发展历程总是相似的,都是从落后到发达,不文明到文明的过程,每个国家都可能会遇见和面对相同的事情,不能说欧美等先前存在过的问题,我们中国就一定不能存在了,这也太过于理想化,其实我们面对当代社会问题,不求它一步就能解决,社会文明发展需要的是教育和时间。

不配:@少林寺第一和尚:首先我并不是想把你的意见往更大的范围去解读,我的目的是,由于逻辑问题容易在微小处产生陷阱,所以我是举例时夸张化了,问题被夸张放大后就不容易忽略有问题之处了。另外你说因为改善历史科教育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当然是对的,但这个解释也经常被用于狡辩,来掩饰当局对现状问题的不作为。

又举例:某学生第一次考试考了50分,家长希望他如果考60就奖励他,然而该学生说这个问题不是一步到位的,所以明年考51,后年考52,5年后毕业试考54…这样能看出来问题所在吗?如果该学生未尽全力解决学习问题,这是他的过错,如果该学生已尽全力仍然解决不了问题,这是失职,不应得到奖励,甚至……。逻辑学书籍我看得很少说不上推荐,但对于受国内教育的学生任何一般入门级的逻辑学书籍都可以读,行动比不行动要好。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台湾评论人曾柏文曾撰文分析认为,学习历史的理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书写。传统中国的“士大夫史学”认为要“以史为鉴”,建构可以服务菁英政治的价值体系;而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之后,在历史课程中加入国民教育成分,以“国族史学”培养国族认同感。他认为,现在的历史教育应当从国族认同中走出,培养学生本身的素养,让学生对世界“有时间纵深的理解”,自我形成一套价值判断标准。

YR:历史都是当朝写前朝的一个儿戏罢了,最重要的还是认清当下。

墙奴:从孔子烧书断史开始,“中国”就没什么历史是值得学习的。“中国”的历史只是按照皇帝和朝代的更替顺序编撰的,而不是按照社会的自然演化来的。这样的历史是人为拼凑编改而成的,因而无法反映历史本身的连续性。学习这样的历史,除了越来越糊涂外,没有其他什么作用。

yanggubv:中华历史和文化真的很值得学习,特别是宋朝之前的历史,那是中华文明的青壮年,意气风发,生机勃勃。

其实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的几个华人社会,都不再是真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大陆师从苏联,台湾师从日本美国,香港和新加坡师从英国,这些地方其实都是在西方几个不同流派思想下建立的社会。有的学的不错,如香港和新加坡,有的学的半吊子,如台湾,有的则根本找错了师傅,如大陆。

真希望能够有一次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机会,能够真正的巡本溯源,找回春秋战国时的伟大哲学思想,汉唐时的包容开放大气,宋朝的文才和风流。

RachelLynn:@yanggubv: 您说得很有启发性,不过不赞同说台湾学得是半调子,至少就亚洲地区范围内,只有日本和台湾成功地实施了西方的民主。

Resonance:我以前也抱有这种“中国文化vs西方文化”的迷思,可是眼光阔了后,发现这是所有被逼接受西化的文化共同面对的困境。不幸的是,西化走到越到位,国家发展才会越成功。此外西化几乎等于安格鲁撒克逊的体系,其他西化的旁支一些是不可复制,部分甚至是有害的 (苏俄模式)。

拘泥于文化尊严的阿拉伯世界对全盘西化莫衷一是,许多社会陷入怀古思潮,社会发展整体上是倒退的;中国在西化的路上不若日本走得干脆,后来更站错队,最后还是皈依主流才发展起来。

于我看来,西化=现代化,而现代化是无分国度的粗暴力量。世人侃侃而谈西化如何摧毁本国文化时,往往忽略西化过程第一个牺牲品是西化的滥觞之地。现代化带来的阵痛他们早就经历过了,他们传统文化中很多元素好的坏的都一去不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yanggubv:@Resonance: 我是学理工科的,所以其实对文史类学科不是很擅长。但是我觉得读史确实可以让人学会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一个文明的文化与历史不可分,这是我觉得中华文明需要正视和重拾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历史被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已改的面目全非。

我同意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观点,但是我认为这个现代化已遇到问题。很多挑战已无法用现代化这个办法来解决。这点,西方学者反而感触更深。而其他地方的后进国家,还在发展学习过程中,当然还不理解老师的苦恼。

我相信,正本清源的中华文明和哲学思想是可以在人类文明路上还将有自己的贡献。这可能需要全世界华人共同努力去发掘以及再发展。

Gardener:我觉得考察学习一个科目的理由,应该从现实和意识形态两个角度考虑。

从现实角度来说,HK作为中国边缘重要地区,受中国影响越来越大,hk人必须学习中国历史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中国的决策机制,无论是合作还是对抗,技术上才有迹可循(在支那等议题挑衅中央实在是太不智了)。从这个角度说,不仅Hk学生,中国学生更应该学习共产党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思想,身处共产党执政社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却不学共产党组织形式、列宁主义基本思想,削弱了学生反思当局合法性基础的可能性(如果他们可以了解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常识,而非联共布党史大纲,他们还会相信中国是共产主义甚至他们会意识到中国当下就是马克思最反对的社会)。

从意识形态角度说,我觉得客不客观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制定教材当局不是一定提文革提64提乌坎,而是从现实角度来说,了解中国历史逻辑,怎么能不了解50年代极权到60年代超极权转向,那么就势必学习文革,怎么能不了解文革后共产党转向政治保守经济开放,这就必须了解89-92(我认为这两个事件不可能分离,前者更重要,国内教材只讲92不讲89,怎么能理解92呢)…

如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学不学中史,不是写不写某个事件,而是制定教材能否以学术而非政治教化为标准,能不能让学生自己理解判断中国而非大人们越俎代庖。一个好的历史课才能够培养好的公民社会。hk历史教育再本土,六十年代风暴和难民潮,八十年代末的……献中华,真的能脱离这个巨大的古老帝国的历史而理解?

总被政治绑架的历史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

早前,香港政界便有对中史独立成科的呼声,去年年底,香港立法会也通过了中史独立成科的无约束力议案。但在立法会会议当场,便有议员指出若中史独立成科,则不能“脱离事实”,要求加入天安门事件、七一大游行、乌坎村事件等。香港一所中学课程主任也认为中史独立成科的要求并不专业,这是在逼学校用一个公认不理想的课程。

9_9OOps:任何历史知识都有建立认同的可能,中文课亦然。文以载道又不是说来玩的⋯⋯ 比例这种东西更是人为,讲真的,得多应试教育的思维才会去考虑这个?

任何历史课如果以“去语境化”的方式讲都是洗脑,不要以为洗脑的只有中共。

mrwenjiez:我感觉,如果可以cross reference,不引用单一观点,去辩证看待历史,这样的话会是可取的。

论尘:台湾高中的中国史教育近年来已经与过去国立编译馆时代大大不同。更加注重过去各时期的社会制度、风俗、文化、生活,去除以汉人政治为中心的“史书”式陈述。

eimit:怎么讲,用文字记录历史,感觉是上个时代的遗留物。以后直接上VR高清,大家都别瞎bb,直接上视频。

整个城市被光吞并:每次想起之前的反法西斯阅兵上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再去查了下数据。恩,反正你说什么就什么。我又不敢反驳,不然又被扣汉奸,走狗的帽子。如果香港的中史教材在编写时能够客观、中立地陈述事实,未尝不可。对于内地的历史教材就喜欢给共产党正面且积极描述的政治色彩。

明室格物:历史课应当如何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还记念中学时很不喜欢历史课,因为那时候觉得历史很沉闷。但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历史读的不够多。觉得沉闷,大抵是香港的初中教育里,历史科常被当作一种“考记忆”的科目。要我们记下数百年前的事情,于一个青少年而言,找不到用处与趣味是无可厚非。

历史实际上却是与现在息息相关。所以我觉得问题在于如何把“中国历史”与当代的中国人拉上关系。以我最近为例,在断续几年间写下不少评论、分析等文章后,才发现自己历史读得不够,很多事情都要从零去追回来。读了历史,则往往有了前人的事迹作为参照。因而我最近找了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来读。一读才发现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与偏见,以及发觉自己有多受西方哲学文化影响,在观察、分析中国以至香港社会文化等事情上,是如何因此受到限制。毕竟,香港还是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的城市,这里的人也多为华人。而中国历史对于华人的思考与行为还是有著深远的影响。

读历史,为的就是让自己能了解自己身处于怎样的“河流”之中:“过去”就是“现在”的上游。不了解上游而希望解释下游的水质、流向等等,实在是痴人说梦。

不过历史要成为一科,我倒认为绝不应以“记忆内容”作为考核。其实自初中起,已应于历史科中加入“提问”与“分析”的元素,以及谢绝以标准答案作为评分的准则。(不过这又关系到香港教育制度的核心问题,即,教育者实际上出身于一个不鼓励独立思考、不鼓励发问的制度时,要由他们开始鼓励发问与思考,实在艰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