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使女的故事》:横扫艾美奖的大赢家也不敢承认女权主题?

原著小说是三十多年前的寓言,剧情在特朗普上任后却如此写实。我们不见得比故事里的人更自由。

2017年7月6日,波兰华沙,妇女扮成美剧《使女的故事》中的角色抗议美国总统特朗普来访。

2017年7月6日,波兰华沙,妇女扮成美剧《使女的故事》中的角色抗议美国总统特朗普来访。摄:Imagine China

刘冉 发自美国

刊登于 2017-09-26

在许多女性眼中,刚刚横扫艾美奖最佳剧集等八项大奖的美剧《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无疑是一部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恐怖片。

也许很难想象,这部由加拿大女作家 Margaret Atwood(台译:玛格丽特.爱特伍)写于1985年的反乌托邦(Dystopia,又称作敌托邦)小说,竟在今日激起无数女性心头共鸣。其实该书早在1990年就被改编为电影,后来也曾改编为歌剧和芭蕾舞剧,但从未如这部新剧集一般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不能不说,在特朗普上台之后的美国,这部剧集生逢其时;只有在此时,许多女性才切身体会到迫在眉睫的恐惧与危险。

这不是一则科幻故事

《使女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宗教极端主义者建立极权统治之后的美国:女性被剥夺财产和工作,甚至被禁止阅读和书写;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分配给上层宗教人士充当生育工具,无生育能力的女性要么成为上层男性的花瓶妻子,要么成为帮佣或被送去殖民地处理核废料。在这个被称为基列共和国(Gilead)的社会里,书籍被焚烧,文字成为禁忌,连问候语也全部宗教化;人们互相监视提防,随时有可能因违背宗教训导而被处以酷刑甚至死刑。最为讽刺的是,故事发生在学术重镇波士顿剑桥,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成了秘密警察总部,学院院墙则被用来陈列叛逆者的尸体:我们奉之圭臬的科学与理性在这里被彻底粉碎。

“使女的故事”剧照。
“使女的故事”剧照。图片来源:网上图片

尽管《使女的故事》原著曾赢得重要的科幻小说奖项亚瑟.C.克拉克奖,也曾获得美国科幻及奇幻作家协会的星云奖提名,但爱特伍自己并不将其归类为科幻小说。正如爱特伍为《纽约时报》撰写的评论中所指出的,《使女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幻想或预言,而是一部将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中曾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可怕现实集合在一起的作品。从焚书政策到集体处刑,从一夫多妻到女性割礼,从纳粹德国的“生命之泉”计划到美国的奴隶制历史……一切皆有迹可循。爱特伍甚至自信地说,本书中没有一个细节是人类历史上不曾真实发生过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