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刘晓波病逝

读者来函:几句未雨绸缪的话,写在刘晓波离开之后

“我没有敌人”的话语诉求,在他离开之后,恐怕将出现一场激辩和分裂,但无论是否继续认同“我没有敌人”,都大可不必彼此视同仇寇。

2017年7月14日,台北,有市民举办哀悼病逝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的晚会。

2017年7月14日,台北,有市民举办哀悼病逝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的晚会。摄:Tyrone Siu/Reuters

龚克

刊登于 2017-07-15

#刘晓波病逝#刘晓波#中国大陆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如今所有人都正处在痛楚之中,自然没有长歌的余地。然而这并不妨碍在一片哀恸气氛中,提前说些几句未雨绸缪的话。

五日之前,和几位朋友夜谈,其间说到晓波先生,大家都觉得已经时日无多,阴阳永隔的那天不会太远。我向蔡爷发问,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我们作为后来人,还怎么相信先生提出的“我没有敌人”这个命题?如果说,这份最后陈述中,蕴含先生自己的经历、思考和情怀——甚至不排除策略考虑,但在九年的铁窗生涯、和在肝病问题上显而易见的人为迫害因素之后,再对后来人说“我没有敌人”,是否过于迂腐?或者如讥讽之言所称,你不拿人家当敌人,奈何人家拿你当敌人?

蔡爷具体怎样回答,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认为,即便有一天晓波不在了,这个立场仍然是正确的,也是我们应该继续坚守的唯一可行方案。他援引了康德哲学和东欧转型的经验来论证这一点,都是我所不熟悉的,但记得自己很不服气地反问了一句:“如果瓦文萨死在狱中、如果哈维尔死在狱中,如果曼德拉死在狱中,那么波兰、捷克和南非的历史进程是否会就此不同?”

当然,我自己知道这个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至少想说的是,这些历史经验和我们的现实处境是不同的。相反,能和当下相提并论的唯一历史借鉴,是奥西茨基在纳粹德国统治下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同样因为狱中生活导致罹患肺结核而去世。但不同的是,在去世之前,奥西茨基至少还被纳粹释放,而且最终领取了属于他的奖项。这种反差是一个界碑,不仅标识体制的性质,而且标识邪恶的程度。

“我没有敌人”?

所以我很怀疑,在先生身后,恐怕将出现一场激辩和分裂。当年“我没有敌人”甫一发表,就引发了巨大争议,直到今天也无法说服所谓“激进”一翼。而在他身后,恐怕更多人在锥心之痛的情感驱使下,同这套话语诉求分道扬镳。即便我们无保留地敬仰先生的道德文章,却很难无保留地接受这个结论——尤其是当我们目睹了这场公开羞辱和凌迟之后。

对任何一场有形或无形的运动来说,内部分裂都是一个消极因素。更令人无奈的是,无论持“温和”或“激进”哪种立场,事实上都是鸡蛋面对高墙,“专政铁拳”随时有力量粉碎一切螳臂当车的企图,除非哪天经济已经凋敝到无法再为这只铁拳有效输血。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否继续认同“我没有敌人”,都大可不必彼此视同仇寇。但无论如何,在先生身后,我们需要为这种立场分化甚至分裂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即便出于对先生的敬意和追仰,继续认同“我没有敌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出于策略而非情怀,从内心深处来说,经此一役,这个体制不仅是我们的opponent,它就是enemy。对于一个手法超越纳粹、程度糟过奥西茨基的体制来说,还能生出多少温情?可是要沿着“我没有敌人”继续往下走,就像用一个脆弱的壳把峥嵘的内心包裹起来,恐怕要经受巨大的内心紧张。

对于基督徒来说,这种身后选择大概并不真正成为一个问题,毕竟基督已经给使徒们做出过示范。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俗国家,并没有强韧的超验之维做支撑,先生这种颇有宗教情怀色彩的选择,恐怕并不容易得到后来者的深切理解。毕竟,政治不仅仅事关情怀,更事关动员和组织。

他的毕生事业,与他们的A站B站

这些年来,身在海外,看到当年意气风发的人物慢慢同时代脱节,不免慨叹这大概是每一代人的宿命,现在已经轮到自己隐隐产生这种焦虑。24小时内,微信上先后被两波信息刷屏,一是A站B站微博被整肃,二是先生的讣闻。两件事出在同一天,让人不由心生一种感觉:或许交汇点已经产生?就像老罗哽咽着对现场听众说,等哪天我们可以卖几百万台手机、傻逼都在用我们的产品了,不要忘了这是为你们做的。现在或许需要有人捅破这层纸,对85后90后说,这个几度系狱、最终被迫害致死的老男人,他毕生的事业其实都不过是让你们有机会看A站B站而已,丧钟不是为别人而鸣,它就为你而鸣。总之,在把酒一代和酒吧一代之间,需要找到某种连接点。这种连接点无法凭空创造出来,只能是时势的产物;而在时势来临之时,我们最好有能力发现并且抓住它。

九年前,宪章面世之际,自己没有签名,相反写了一篇《宪章的偏失与隐忧》,对一些提法提出批评,在小范围传阅过,并且得到徐、朱等几位老师的认可。当时还通过电邮发送给签名组织者,结果他们因为担心打开附件染毒而被婉拒,我也不以为意,但谁都没有想到,彼时看上去更像是一群书生发起的热闹,演变成当代又一个冰冷的言论黑洞,最终让先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斯人已逝,在朋友圈一片悲戚之中,继续写几句未雨绸缪的话,就我个人而言,相信算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方式了。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