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编读手记

读者来函:回应“美丽性教育”,看似浪漫开明,实则父权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观察身心感受的变化,也愿意和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及体悟,性何必教。

佳仙

刊登于 2017-03-22

#编读手记

【编者按】刊出《美丽性教育:我家女儿初潮时,父亲带回了三朵百合花与她约会》后,端传媒收到了这封读者来信,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性教育的态度与方式。在作者允许下,将此文分享给读者,也欢迎各位向editor@theinitium.com投稿,说出你们的观点。

用作性教育的布偶。
用作性教育的布偶。

我相信大家对于“性教育”是又在意又伤脑筋,所以才会觉得有这样的故事范本可以当教案来参考真好,同时认为愿意谈已经不错了。但是效果真的是父母一厢情愿地以为,我这样说跟这样做就是带给女儿光明正确的性态度教育了吗?

首先我得先说,带入自然物来譬喻,是一种可以直接感受到宇宙万物之美的做法。自然之美,人人皆有自己的感受,是自然给人的平等。然其实万物无情,是人类赋予概念跟有情,再美丽的诠释跟辞藻,都只是人类借用来包装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假借,无论背后价值观为何,总予人直观跟大自然都为你背书了的感觉,这是借用自然譬喻的沟通风险跟迷障。若我们要讨论这些浪漫手法包裹的价值观,是要先试图拨开这层迷雾,才能进场的。

也许是我多虑,故事中我真没能看见太多女儿的主体,倒是很清楚地感觉,双亲有他们全面缜密的世界观,想要引领小孩进入。这样铺天盖地地包覆,夹带著一种“我是为你好”的威势,勾起我很多担心。不是说事情只能直白地陈述,但是舍弃直白只用隐喻,是否会操作成空有思想传递,却没有讨论空间的“印记”?

如此绝对地对“性”、“自然”、“生命”的诠释,蕴含著我前述的风险,只有不被这些譬喻跟美丽的文字砸昏,才能进入对价值观的讨论。这是原文中没有呈现的部分,却是我想讨论的重点。

当然,教育可以不只是知识的传达,也会是价值观的思辨跟讨论,两者可以并陈,但是不宜全混在一起。这会让一切难以讨论,虽然我不觉得有中性的知识,但是直白,至少有努力中性化知识。在世界上并不存在“理性”、“客观”、“中立”的前提下,有立场并不会怎么样,大方承认自身立场,是沟通能够“对等”的重要先决条件。

这个先决,其实得回到为人父母,是否把孩子当做成一个独立主体?孩子是拥有自己不可抹灭的性格、思维、偏好、能耐等特质的综合体,他们是对世界好奇的探索者,充满自主性的演绎归纳者,我们可以提供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给孩子,但是孩子人生的决定权跟诠释权,绝对是在孩子自己手上的。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如果愿意提醒自己做到,较不容易发生原文中如此“一厢情愿”的看似浪漫开明,实则父权的故事。

父权思维,才是这些故事的本质。

百合花拿来隐喻性或女性该纯洁无瑕白皙,不好意思,请问女儿可以有自己对自己性器官跟生殖器官的诠释吗?小女生的子宫跟阴道难道不是自己的,还要被拓印什么价值上去么?假使小女生对自己所有的器官,包含性器官有自己的打算不行吗?只能用纯白的百合花隐喻有多怕被弄“脏”?

爸爸为何要在女儿的性经验上有什么卓越品味跟印记?“卓越”、“品味”、“择偶条件”,是要多菁英?多控管?这完全复制了“配偶”要家父长同意,然后女人结婚还要从一个男人手上托管到另一个男人手上,才叫被呵护,可以放心。不,女人绝对可以选择没有男人还是可以活得很好且有价值。

没有其他男人超越?抱歉,万一女儿不喜欢男人怎么办?万一女儿内在性别也不完全是女人怎么办?讲得好像女人的世界,选择只有小男生、男孩与男人,只能恋父、异性恋而且单一价值。探索自己的身体还要等“某个人”出现,难道不能自己探索?这里是否在暗示处女膜跟“第一次”抑或守贞的重要?

“性”跟“生殖”当然有关,但是“性”只能跟“生殖”有关吗?那倒未必,“性”可以很单纯,很享乐,也能很工具。“性”在社会上存在各种样态及建构意义,文中强调“性=生=繁衍下一代”,“女性一定要生才能有性”,抹灭且无视真实存在,但一直被假装看不见的其他可能性。难道“非生殖”需求的“性”比较不该存在或没价值吗?照这逻辑,百合花该留在大自然繁衍下一代,人类根本不应该只为了用来观赏跟譬喻,就去培植摘采贩卖。

性器官真的不是“女性的反面就是男性”或“女性 对称 男性”或“女性 搭配 男性”这么二元的。若真要认识身体,认识性器官,怎么不能通过介绍使用“月亮杯”,来深入认识阴道形状不是一根直挺挺的水管,有无感区,也有快感区;来了解自己子宫颈会因为生理周期而改变软硬跟高低,因著什么原因前倾跟后倾;来知道自己实际的经血量是多少,而非只是凭感觉地告诉医生量很多,但是多到什么程度无法清楚言说。

但我很同意,双亲绝对有他的教育任务,不是拱手让给学校去教就好。

真正的性教育,就是身教,就是生命教育,就是打从出生开始,双亲对待彼此是否平等、尊重与爱,是否诚实表达立场,好好对待差异,接纳现实与期待的落差。我们不避讳谈论身体,认可每个转变的时刻,保护每个人的身体自主权如同维护自尊,学会好好跟自己在一起,也好好跟身边的人在一起。

“性”其实也是“自我关系”及“人际关系”的一种衍伸场域,你的自我课题和人际议题,不只在日常中磕磕碰碰学习著,在“性”当中,更是近身肉搏地放大作用跟显现:有时让人更无处面对与容身,有时头过身体过,其他事情也跟著通透了起来。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观察身心感受的变化,也愿意和亲近的家人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及生命体悟,性何必教。他就在生活当中面对跟演练,你不会有机会去想一个故事,编个譬喻来满足自己“教”的欲望的,我们只需“陪伴”彼此,孩子自会发现宇宙多采多姿的美丽,形成他自己的譬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