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学者指中国教育“拉丁美洲化”,资源不均令寒门再难出贵子

刊登于 2017-03-09

中国的民办与公办学校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公办学校劣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大陆的公立与私立学校水准差距越来越大,学者指或遭遇“教育拉丁美洲化”挑战。

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阶层日渐固化的年代,寒门还能出贵子吗?北京大学教授王蓉在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在遭遇“教育拉丁美洲化”的挑战;如果再不改革教育财政和评价制度,阶层固化或难以打破。

“教育拉丁美洲化”指的是,社会中占据资源的群体由于在私立中小学接受了优质教育,能进一步获得优质低价的高等教育服务;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却由于只能在公立学校接受较低质的基础教育,难以在竞争精英型高等教育机会时取得优势。这种现象此前已出现在巴西等人口收入差距显著的拉丁美洲国家。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这份报告,中国不少城市的基础教育领域已出现严重不平衡,家长中甚至流传“初中不读民办(私立),大学就进民办”的说法;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最好的初中学校几乎已经是民办学校的天下”,而公立初中与私立学校的办学水准还在日渐拉大。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上海中考(初中升高中考试)成绩排名中,前十名学校全数为私立(平均分从 570 到 590分不等);而中考成绩最好的公立学校,平均分都在 560 分以下。2015 年杭州市的中考成绩数据也显示,500分以上的考生中来自私立学校的学生超过90%。近年来,南京市六城区的中考成绩也是私立学校的排名更为靠前。

王蓉在报告中引述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 Luis Crouch 的教育财政分析指,收入差距急剧拉大会带来人口的教育需求的迅速分化。在收入差距大的社会中,免学费政策带来的公共教育供给倾向于标准化、规范化,中高收入人群的教育需求难以在公立学校得到充分满足。因此当以额外付费获取公立学校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渠道被切断时,这一群体可能涌入私立学校。

王蓉认为,这种状况只会加剧系统性的不公平,导致整个公共教育体系受损。由于贫寒子弟与富裕家庭子弟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社会距离教育公平目标越来越远”。此外,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分化初见端倪的地区,目前的评价制度也使得公立学校处于劣势。

端传媒去年12月的一篇报导也指出,由于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家庭正越传越广,而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在城市的中产家庭则大多信奉“赢在起跑线上”,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将资金与时间投入在钢琴、舞蹈、围棋等兴趣班和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甚至出国教育也越来越普遍。

王蓉认为,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兼顾教育公平和效率、解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实际上面临的是“两害取其轻”的政策选择。政府应最大程度避免“教育隔离”,促使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协调发展。

声音

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人民日报于2015年1月刊文

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他们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失去了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报告

来源:财新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