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当英国学生遇上中式教育

刊登于 2015-08-08

学生举起老师给予寓意考试幸运的纸币合照。图为一间河北省学校的学生在举行的全国高考前,参与一个增加士气的活动。摄 : Stringer/REUTERS
学生举起老师给予寓意考试幸运的纸币合照。图为一间河北省学校的学生在举行的全国高考前,参与一个增加士气的活动。

升国旗、做广播操、打扫教室卫生……这些中国校园的熟悉场景,近期被一场跨国教育实验「移植」到了海外。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2台8月4日开播了一部有趣的纪录片,名为「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受得了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旨在探讨中式教育能否在英国奏效。5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南部汉普郡(Hampshire),对50名英国中学生展开了为期4周的中国式教学,带来了一连串的笑料与反思。

No talking, no questions now.(现在开始不许说话,不许提问)

中国老师对英国学生说

在英国波亨特中学(Bohunt Comprehensive School)校长的推动下,5名经过选拔、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中国老师来到该校开设「实验班」,按照中国教学模式教导英国学生。参与实验的英国学生每天早上7点到校,晚上7点结束晚自习,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他们组建了班委会、穿统一校服、参加集体锻炼,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后改为英国国旗)的仪式。有英国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发言、在实验课上烧水泡茶并称这是「英国传统」与「人权」,令中国老师几乎「疯掉」,而面对点名回答问题、上课说话要「罚站」、15分钟讲完三角函数等,英国学生也非常苦闷。有学生表示,唯一学到的是如何快速抄笔记,「感觉自己像机器人」。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机械,擅长培养共产主义自动机(Communist Automaton)。为什么这种教育方式对英国的官员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

这部两集纪录片的第一集一经播出,随即在海内外引起热议。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认为,整部片子的核心只有考试,中国学校也成为了培养高分学生的「考试工厂」。他又指,一些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强迫性、机械性的学习不会带来创造力和幸福感,因此有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前往英、美求学。但也有中国教育界人士在回应这部纪录片时称,中国教育在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上具有优势,中西教育各有利弊,应该互相借鉴。

25
2012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对全球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做了一次排名,中国上海排名第1位,而英国排名第25位。

声音

为什么要诋毁一个学生学业能力比我们强的教育体系呢?是的,它是外国的,但是它显然是有作用的。

英国网友@retrocoldplay

这几位老师虽然教学水平很高,但并没有将中国教育的精髓体现出来,他们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国传统教育一直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而这些老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中国学生普遍基础比国外好,不是因为老师教的好,而是学生能吃苦,够苦逼,竞争逼出来的。

网友@slimu

应该让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孩子,看看又会发生些什么。

网友@zacspiro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种教育制度在中世纪和近代的东亚和欧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但欧美国家在二战后逐渐改行「素质教育」,而东亚国家则仍然坚持应试体制。这种教育方式为填鸭式教育的一环,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犹如填鸭般,即是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者用含糖量高的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而导致其他如各鸭子划水的能耐等,不是取材重点。(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BBC中文网卫报澎湃新闻新京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