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康宁馨:动物保护,怎么可以只有“零安乐死”?

改善台湾流浪动物的处境,亦应从始出之处、滥觞之端著手。

刊登于 2017-03-06

2017 年2月6日,台湾“流浪动物零安乐死”政策正式上路,自此,全台公立动物收容所禁止扑杀收容动物。
2017 年2月6日,台湾“流浪动物零安乐死”政策正式上路,自此,全台公立动物收容所禁止扑杀收容动物。

2017 年2月6日,台湾“流浪动物零安乐死”政策正式上路,自此,全台公立动物收容所禁止扑杀收容动物。此项政策被视为台湾动物保护(简称动保)运动的一大进展——使台湾成为印度之后,亚洲第二个实施零扑杀政策的国家。

零安乐死政策实施前,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刊出 The vet who 'euthanised' herself in Taiwan(替自己安乐死的台湾兽医)一文,借由台湾兽医、桃园市新屋动物保护教育园区园长简稚澄,在2016年5月吞食安乐死药剂死谏一事,探讨台湾动保的结构性问题。BBC该文批评台湾政府重视表面工夫,却无视“同伴动物(即宠物)遭大量遗弃”与“流浪动物不断繁殖”两大根本问题,并指出台湾目前真正应当重视的是,从源头管制流浪动物问题。

兽医死谏。使人百感交集的憾事。人员长期、重复在收容所替动物执行安乐死过程,心理难以调适。类似的感受,不只影响公部门人员身心;无数次非政府动保组织前线人员亲身经历有如大屠杀式的动物安乐死场景,或动物因防疫而遭集体扑杀现场,其后矛盾痛苦的悲怆感受,积累之后,易持续身心不适。

BBC 也认为,台湾政府忽略对数个领域的第一线人员提供心理协助,“没有为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咨询。 在台湾,为此领域和其他领域的提供心理支持,几乎闻所未闻。”更进一步说,状况隐然若揭:台湾政府不甚重视人民的心理健康。行政结构中,心理卫生单位归属于卫福部的“心口司”,与“口腔健康”一同管理。

末端难处接踵而现。从英国看台湾,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彰显台湾政府零安乐死政策,立意虽佳,但欠缺更周延的配套措施;未落实管制源头的方法,恐流于舍本逐末。

在台湾,迟到的动保意识

英国是全世界第一个设有动保法令的国家。1822 年,英国国会议员 Richard Martin 于国会倡议设立草案,防止虐待牛、马及绵羊,即别称为“马丁法案”的残忍对待牲畜法案(Cruel treatment of Cattle Act,1824 年就有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SPCA)等关注受虐动物团体的成立,其后欧美等国更成立了许多从各角度探讨动保议题的团体,或推动相应立法。

直到 174 年之后,1998 年 11 月 4 日,台湾才成为全世界第 54 个实行动保法的国家,大众对动物福利与动物伦理观念的接受程度与认知,至今,仍有待童蒙养正。

流浪动物的处境艰辛,是人为问题,而且其坎坷历程与大环境经济起伏扣连。在人民生活稍稍富足时,宠物繁殖买卖业泛滥,处处可见贩售所谓“名种”动物的商店——之中也有许多外来种生物,甚至是保育类动物,被明目张胆地囚在笼内箱中待价而沽。

可惜,饲主的动物福利观念,未随经济发展而齐头并进。人们迷信“名种”带来的身份象征,却也时而随电影、大众娱乐流行,抛弃怀中的“名种”动物另寻新欢,致使街头不乏“名种”流浪动物。又或者因为饲主动保意识的不足,于未能善尽照顾之责时,将动物美其名“放生”街头。经济不景气时,许多饲主为了减轻负担,又现一波弃养潮。社会大众在弃养动物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后,又亟欲除之而后快,以致于台湾动保法通过之后的18年间,仍以安乐死方式处理收容所里的流浪动物。

流浪动物的处境艰辛,是人为问题,而且其坎坷历程与大环境经济起伏扣连。
流浪动物的处境艰辛,是人为问题,而且其坎坷历程与大环境经济起伏扣连。

从反安乐死,到关注动物境遇

多年来,部分动保团体或民众反对安乐死的呼声渐次高涨。2013 年,进入流浪动物收容所拍摄的纪录片《十二夜》于全台影厅上映,赤裸而悲惨的收容所实况震惊国人,应时在反安乐死政策的风尖浪头,再推波助澜。

2016 年,兽医简稚澄吞食安乐死药剂死谏,民众对安乐死政策怫然而怒。遗书中,简稚澄绝笔:“希望这件事能被世人看到,选择用狗安乐死的方法,是要凸显现有台湾动保结构的问题,末端的资源、人力不足,源头管制工作无法做好,流浪狗到了最下游的收容所都是苦难。……请珍惜生命。”当局者清地指出真正治本,需“源头管制”。

一魂已杳,但后续舆论中,不明所以的一般民众却仅将焦点落在安乐死处置上。这当中, 2015 年,立法院便已通过动保法修法,决定于 2017 年实行“零安乐死”政策,其与资源现状相较,可谓“进步立法”,甚至“超前立法”。

至此,先前反对安乐死而深知源头痼因的人们,转而忧虑游荡动物与收容动物的境遇。

就动物福利的观点而言,即使动物游荡于城市、乡僻,或身处收容所之内,人类仍应注意动物有免受饥饿、营养不良的自由;免于因环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免受痛苦及伤病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以及免受恐惧和压力的自由。欠缺周详配套措施的零安乐死政策,可能导致收容所在有限的空间中,超量收容动物。密集而拥挤的环境中,动物免不了紧迫,承受高压力的身躯更为虚弱,甚或促成传染病横行肆虐。

游荡动物即使经过 TNvR —— 也即是由动保志工诱捕(Trap)、由兽医师绝育(Neuter)、施打疫苗(vaccination)、再回置(Return)到原流浪地点,其在市井中与人类共处生活,却不见得和谐。游荡动物一旦数量过高,仍可能造成人与动物间的互动扞格。 TNvR 并非万灵药,而是朝零安乐死政策过渡期间的权宜之计。

进一步言,与英国异地而处,而地处于亚热带的台湾,地狭人稠,城市与郊区地理分界模糊,人为造成的流浪动物问题日积月累,早已波及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甚至影响生态平衡。关心动物保护的人们也顾虑,在动物福利观念不足的台湾,一旦爆发人类与非人动物共通传染病疫情时,民众仍可能因自身恐慌,反向加罪于已施行 TNvR 的无辜动物身上,或袭击动物。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是长久以来哲学家、伦理学家及人道主义者所关注的主题。

追溯回古希腊,如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 school),认为动物似人亦有灵魂,其师生门徒一律茹素、戒杀生。而从20世纪中晚期至今,影响动物福利与动物权观念、公共政策深远的哲学家,例如 Peter Singer 与 Tom Reagan。

Peter Singer,其哲学伦理学启发主要承继了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的传统。Singer 认为若人类把非人动物排除在道德考量之外,是物种主义歧视(speciesism),就如同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是错误的。

Singer 扩展了效益主义,将动物(后拓展至包括人类)“能否感受痛苦与享乐的能力”列入考量,认为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动物的受苦程度和总量;且并非单单以“考量痛苦”为唯一准则,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去考量人类对待动物的方式是否正当。Singer 于 1975 年出版的《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书标志了“动物解放运动”的开端,本书亦被世人誉为“动物解放运动的圣经”。

Tom Reagan 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拥护者。根据康德讨论动物权利的传统,人对非人动物仅有间接义务(indirect duties),但是,因为人类有道德能力,所以人对待动物的方式仍要受到道德约束,不应该虐待动物。康德处于启蒙时代, 强调“理性”与相信一切“进步”,无怪康德会以理性为评断基础。

但现在检视康德的说法,显然仍是人类中心主义式的论点;人类也常把受尊重的权利,赋予包括婴儿和严重心智障碍人士等在内,不具足够理性但有其“内在价值”的人类。因此 Reagan 对康德做了修正、也加以贯彻:他反对将权利这个概念,奠基于契约、思考力等等(传统权利理论所仰赖的)基础之上,并贯彻康德的理性存在与目的自身之说,引伸出一个“本初价值”,进而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存在——只要是生活的主体(the subject of a life),都应该获得相应待遇的权利。

2002 年12月, Peter Singer 曾与《动物权与动物福利小百科》主编生物学家 Marc Bekoff 来台,两位接受笔者访问时皆曾表示:“千头万绪。亚洲的流浪动物问题似乎非常复杂。”是的,即使时序推进十五年后,例如今日印度,作为亚洲第一个实行零安乐死政策的国家,面对境内流浪动物问题失控的情况,苦无良方,也得交由他国动保团体协助控制、处理。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是长久以来哲学家、伦理学家及人道主义者所关注的主题。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是长久以来哲学家、伦理学家及人道主义者所关注的主题。

零安乐死政策上路的实况

血肉之躯的动物成为统计数字时,一般人难以了解难题的因果。根据估计,台湾的繁殖买卖业,至今每年至少还有 16 万只幼犬进入宠物市场。零安乐死政策上路刚满一个月,各县市情况大相迳庭。举基隆、台南、云林三县市为例:

基隆市:基隆市动物保护防疫所,做出可能是台湾各地中最好的示范。除了严罚弃养外,其自 2016 年开始停止核发特定宠物业(繁殖、买卖)许可证;现有的 16 家业者,待许可证 3 年到期后若未换证,也将不再核发许可,以利基隆市的犬只数量朝“只出不进”迈进。此外,防疫所也关注基隆港动物进出口记录,开始严格追查进口犬只。然而,正如《台湾动物新闻网》曾引述防疫所所长陈瑞滨说法指出,“虽然把基隆的漏洞堵上了,流向其他地区还是不好,这些措施若不由防检局统一来要求,难以彻底防堵。”

台南市:台南市在赖清德市长施政下,早在 2015 年就自诩率先成为全国“零扑杀、零安乐”的带头标竿城市——市府使用公费补助,将收容所动物转由民间收容,或采用 TNvR 将动物回置台南各区。然而,日前有报导指出,台南市有两处收容场,累计认养公立收容所犬只 8485 只,但台南市动保处近期清查只剩1820 只。由于台南市此前并未落实追踪机制,消失的六千多只狗现况成谜,显示“民间收容”一途仍有管制暗处。而 TNvR 回置动物,也已因数量过多造成部分地方民怨反弹。台南市实行零安乐死政策的方式,似已达瓶颈。

云林县:云林县本欲于古坑乡设置“流浪动物保护教育园区”,结合生命教育、观光、与动物收容,资金与规划均已到位,但碍于地方人士对该计划多所排斥,迟未能顺利进行。云林县动植物防疫所只好暂时先委托多家动物医院收容动物。

正本清源,应管理繁殖买卖业

对于县市差异状况,动保组织曾指出理应兴、废之处。例如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EAST)早已建议应从繁殖买卖业的管理做起:

“一、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县市家犬数量、动保行政人力、资源、设备、收容空间等,提出各县市及全国商业繁殖买卖犬只的总量管制计划。

二、在上述计划完备前,地方政府应暂停核可或严格审核换发繁殖买卖许可证照。

三、农委会应组成专案小组,全面清查、盘点全台宠物业现有动物数量、精准掌握每一只种犬及幼犬之流向、晶片登记及动物福利状况,追踪业者改善及动物安置状况,以为废止其营业证照之依据。

四、尽速公告犬只遗传性疾病筛检项目,严格追踪管理,并公开相关资讯…...等。”

其实早在 1999 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针对解决世界各国流浪动物问题,即指出需有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包括:一、饲主教育。二、犬只辨认系统。三、透过严格对宠物繁殖买卖的管制,间接控制宠物生产量,避免宠物过量。四、以上所有方法都需立法,且被有效执行。

总结各方,处理人为流浪动物问题,事应巨细毕举。源头上游,台湾亟需落实饲主教育;长久之计是将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哲学、伦理学思辩内容,纳入基本国民教育中,使观念得以潜移默化于日常。在法令管理方面,各县市应订立详实方法,宣导并协助民众进行家中同伴动物结扎绝育;中央及地方政府应严格管制繁殖买卖业,推广“认养替代购买”,且加重弃养同伴动物行为之罚锾。在设备人员方面,各地需参考推广动物福利有成的其他国家设施,增进公私立收容所软硬体设备、人员训练,以期转型为动物福利寓教场所。

最后,同样重要的是,在单位沟通方面,农委会动保科与防检局,应促进跨机关沟通,以利全国动物进出口管理、登记事务。否则末端下游,一言以括之,各单位包括公立机关人员与非公立收容所、非政府动保组织,仍将在捉襟见肘的难题回圈中,延续无米之炊。

安乐死与否?只是问题表面

拥有人类孩儿四、五岁心智与情感的牠,是一群牠们的缩影,游荡于人来人往城市闹区、河滨公园、荒野郊地。
拥有人类孩儿四、五岁心智与情感的牠,是一群牠们的缩影,游荡于人来人往城市闹区、河滨公园、荒野郊地。

“安乐死”,或“零安乐死”?二分法选择引导的表面争议,反而让相关单位得以回避严格检视、管制、处理源头起因。总显得陈义过高的政策,问题百出,使得下游第一线人员与流浪动物,长年在资源缺乏、追踪机制虚设的情况中,承受了更多不必要的苦痛。而一般人民离此类现场情境中的矛盾、难处,却又过于遥远。

拥有人类孩儿四、五岁心智与情感的牠,是一群牠们的缩影,游荡于人来人往城市闹区、河滨公园、荒野郊地。流落各处寻觅栖身之所,历经人情冷暖,挨烈日、寒风、暴雨,甚或数度进出死亡之境。无依的神色、慌乱的神色、哀伤的神色、畏惧的神色、欣跃的神色、饥饿的神色、示好的神色......一张一张变换的面容,穿越了时空里一知半解的伤害与屈辱。牠从过去踽踽行来,未来又将往哪儿去?

为了你、我、牠,且复重申 ──── 欲改善台湾流浪动物的处境,亦应从始出之处、滥觞之端着手,朝督暮责。做对的事,远比在末端把事情做对,来得刻不容缓,兹事体大。

(康宁馨,曾任《破周报》记者、编采、特约撰述,现为动保组织理事)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